中新網成都1月14日電 (岳依桐)“映世菩提”特展14日在成都博物館正式啟幕。展覽以南北朝佛教造像為主題,聯合四川、河北、山東、甘肅、陜西、江蘇、浙江、湖北等地12家相關文博單位,共展出102件/套展品,以全新角度及視野重新審視成都南北朝造像,解讀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圖為展品比丘法愛造觀世音像。 鐘欣 攝從最早有明確紀年的“褒衣博帶”式造像,到本地首次出土的阿育王全身像,再到不斷兼收并蓄、銳意創新的背屏式造像,成都的南北朝造像呈現出獨特的“益州風范”。本次展覽多件展品是首次面向公眾展出,旨在讓觀眾一睹南北朝“褒衣博帶”“秀骨清像”之風。
據介紹,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階段,亦是佛教文化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關鍵時期。南北對峙、兵戈擾攘的社會現實并沒有阻礙佛教藝術的發展,相反源自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在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愈發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不同區域發展出各具特色的藝術形式。
圖為展品彩繪石雕思惟菩薩像。 鐘欣 攝據了解,從目前的考古發現看來,南朝的佛造像藝術作品流傳于世者,遠較北朝罕見,主要的考古實物資料集中發現于南朝時期的西南重鎮——益州,即今成都及周邊地區。從清末光緒年間開始,成都萬佛寺、西安路、商業街、寬巷子、下同仁路、彭州龍興寺及四川境內的的茂縣、汶川縣等地陸續都有南朝造像出土,這些造像的出土,填補了中國南朝石刻的空白,也為南北朝時期佛造像藝術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史料。
圖為展品南齊永明元年造像碑。 鐘欣 攝據悉,展覽同時結合青州、鄴城等地的佛造像,闡釋南北佛教藝術的交流與融合,并以南北朝時期的佛造像為載體,體現中印兩大文明間的宗教、文化與藝術交流,也從側面展現出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化的多樣性、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以及成都作為絲路重鎮和文化樞紐的重要歷史地位。
圖為展品雙思惟菩薩像。 鐘欣 攝本次展覽將持續至今年5月,全程免費面向公眾開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