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催收’不僅嚴重干擾社會穩定,還會將極大破壞社會信用。”近日,第五屆中國消費金融高層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行。會上,由《南方日報》1月3日A11版刊登的《起底“反催收”》所關注的“反催收”灰色產業鏈成為專家學者、行業代表熱議的話題。
共識
“反催收”成為行業新風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剛認為,“反催收”已經成為金融行業,特別是消費金融行業一個新的風險點——部分借款人通過多種渠道、高頻率投訴金融機構,以達到“逃廢債”的目的,這種行為逐漸職業化、中介化、標準化。
王剛對此表示擔憂:“‘反催收’已經嚴重影響消費金融業務的正常開展,進一步來說,還會對社會信用體系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
對此,機構深有感觸。馬上消費金融公司總經理助理胡偉說,消費金融公司深受“反催收”困擾,催收變得極具挑戰性。信也科技聯席CEO章峰也表示認同,“反催收”已經對公司業務造成影響,部分用戶通過惡性投訴等方式意圖減免利息乃至免除借款。
“監管部門面臨大量的借款人投訴時,很難判斷哪些是惡意投訴,因此有時會誤判打壓正常催收行為。”章峰說。
聲音
建立小額信貸催收體系
面對“反催收”亂象愈演愈烈,監管應該如何治理?
王剛指出,國內債務催收行業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催收行業仍未有可供遵循的法律。因此,監管部門應規范債務催收行業,制定規章制度,具體規定催收人員的業務范圍、從業資格、行為準則,為行業秩序奠定基礎。在制定規則的過程中,還需平衡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
多家消費金融公司負責人現場呼吁,應該針對線上小額信貸業務的催收業務給予更加完善的支持。盛銀消費金融總經理王劍稱,線上小額貸款用戶遍布全國各地,現有法律體系難以支撐催收。“我們99.99%的業務單筆低于2萬元。”章峰說,應該建立支持線上小額分散貸款催收的體系。
南方日報記者 陳穎
實習生 黃越越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