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開篇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究竟什么是“道”呢?祖師大德,各大宗派實修實證的修行者,乃至于現代的學術研究者們,都對其有不同的解釋。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
南師說,所謂的“道”,乃至道的定名,其實都是為了表達的方便,姑且叫它是道而已。它不可見,也不可得,只有在它的“用”上去體會,才能了解有無同出而異名的道妙。這根本不是語言所能表達出來的,只能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其第一義諦,就是形而上的那個本體。是要靠我們去修持求證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并不能用普通的知識意識去思想,討論與研究的。
比如我們從經典中讀到的般若智慧,它并不是普通的智慧,更不是普通人所說的聰明。而是屬于道體上的根本智慧。是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超凡入圣的智慧。你如果用普通知識和思維去定義,那就是曲解了它。無論如何都了解不到它的本義和真諦。
佛說人人皆可成為圣賢,是因為我們的本性中,本來就有,并不需要到外面去找。你越是外求,就越得不到。要從身心兩方面去修證,求證,自己真正達到了那個境界,明心見性了,那才是真正的得道了。
禪宗講一個“道”字,無所在,無所不在,“體”是如如不動的,“用”卻是隨緣變化的,只要用到的時候,就立即顯現出來,不用的時候就沒有,因此,沒有辦法用一個固定的名詞來描述它。
經典中說:你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造物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涅槃等等都可以,反正名詞一大堆,都是一個代號而已,都是指實相般若的這個道體,只有你找到了它,見到了它,才認識了生命的本源。
所謂的修道,就是返回到根本中去,找到生命最初的來源。不是很魯莽的一直向前進,而是往回走,走到不能再走的時候,就見道了。
禪宗還有一個慣用語叫作“還我本來面目”,“親履本地風光”,都是指明心見性,真正悟道,這樣才能接上那個不生不滅,源源不斷,且無量無邊,龐大無比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