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趣例之三
李會民|文
在我寫的系列科幻“使命生靈”第一部——《播種地球》第九章《使命》中,我集中闡述了對“使命”和“使命生靈”的感悟和理解。關于這個科幻系列故事的總名稱,我曾經很長時間糾結于“種星記”“牧星記”“宇宙演義”“道”幾個選擇。寫完這一章的時候,我毅然決定把它定名為“使命生靈”。
至于我對科幻意義上“使命”和“使命生靈”的定位,大家結合故事前后情節去體會更有意味,這里就不多說了。下面從文字學的角度和朋友們一起剖析一下“使”字系列的字形演化和字義衍生邏輯。
依次為: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大家看上面史、吏、事、使四個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是不是長得很像?沒錯,這四個字屬于同一個家族,它們不只長得像,而且讀音相近字義還都相通,這種情況在漢語文字學上叫做“音近義通”。有人可能會吐槽:別逗了,史、事、使讀音相近還說得過去,吏的讀音和其它三個兄弟可差遠了去了。你要這么說就有點兒“關公戰秦瓊”的笑話了。文字學上的音近義通指的是古代造這些字的時候的字音和字義。
“吏”在《說文解字》里是這么解釋的:“吏,治人者也。從一,從史,史亦聲。”意思是吏字的字義來源于“一”和“史”,“史亦聲”意思是也讀“史”的字音。當初吏字和史字讀音是一樣的。明白了吧。
下面我們梳理一下這四個字的字義,看看它們是怎么相通的。
這四個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究竟表達的什么意思,到現在還沒有定論。主要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手持旌節”,意思是“出使”;一種是“手持捕獵器具”,意思是“打獵”。我認為這兩種解釋都有問題。
大家看,吏、事、使的甲骨文字形相同,很明顯都是從史的甲骨文字形演化來的。對吧?這說明最先有的“史”字,然后在史字基礎上造了吏、事、使三個字。那么,“史”字手里拿的究竟是什么東西呢?我認為是刻畫或者描繪文字的器具。為什么這么說呢?在“漢字趣事”專題我們了解了,是倉頡創造的文字,這個事情已經是定論了的。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掌握文字的第一人,他造字的時候用手持文字器具來作為史的字形就順理成章了,是不是這個道理?有了這一層認識,另外三個音近義通的字怎么來的就豁然開朗了。
—→咱們在“漢字趣事”專題的第一期《文字原來這么厲害》中已經說過,只有有了文字,政令才能有效傳達到遠方,這就需要掌握文字的人去做地方官員,那么,“史”加“一”,表示“執行統一政令的官員”就合情合理了,于是就有了“吏”字。
—→任命官吏是要讓他們行政做事的,不能讓他們懶政啊,對吧?于是在“吏”字基礎上稍加變化,造出了一個“事”字。
—→各個邦國之間肯定需要交往,那個時候又沒有手機更談不上視頻了,要交往就得派人去面談,派出去的一定是掌握文字的官員,對不對?于是,“吏”和“人”會意,造出了一個“使”字,表示“帶著任務出訪的人”。
“史”字派生出了“吏”字,“吏”字又派生出了“事”字和“使”字。這應該就是這四個字的造字邏輯和字義派生邏輯。
給家里有中小學生的家長留一個趣味作業。可以讓你們的孩子嘗試著自己梳理分析一下“使”字本義及其各義項的引申脈絡。使,本義是“出使”,查字典列出“使”字的所有義項,找出本義與各子義項之間的引申軌跡。如果有需要討論交流的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
這一期的內容就到這里。下一期我們討論非常容易拿不準怎么用的“做”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