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冷空氣來襲,北方大幅降溫,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冬季已經正式開啟。而進入冬季后,手腳發涼、口干舌燥等小毛病也隨之而來,那么,在這寒冷的冬季,我們應該怎么養生保健呢?
添衣御寒了,但仍然感覺手腳發涼?
冬季大家都知道要“防寒保暖”,但是有些人已經注意添衣御寒了,仍然感覺手腳發涼,這種情況是什么原因呢?
中醫理論說“脾主四肢肌肉”,所以脾虛運化不足,是四肢發涼的原因之一,腎為先天之本,腎陽不足以溫煦,也會導致手腳發涼。脾腎虛弱是可以通過食補來幫助調養的。
但手腳涼并不一定是虛證,現在大家工作繁忙,缺乏運動,氣血不通,才是更常見的原因。有的人濕氣很重,阻礙身體氣血流通;或者生活壓力大,情緒不穩定,肝氣郁結,氣血運行不暢,這些都有可能出現手腳涼的現象。
所以如果出現不容易緩解的手腳涼,不建議自己隨便吃補藥。尤其是既有手腳涼,還經常上火的人,建議找中醫大夫調節身體,否則將來有可能出現更大的問題。
口干舌燥和皮膚干燥怎么辦?
尤其是北方地區,來暖氣以后,很多人會感覺更加干燥。這種干燥并不全是因為身體缺水,而是由于天氣寒冷,人體陽氣向內部收藏,體內正常的津液也隨著陽氣更多向內運行,所以體表會出現干燥現象。
此外,脾胃虛弱,脾運化水液的功能下降,水液代謝不利,是出現干燥癥狀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脾虛濕重的人,由于濕氣阻礙了正常的津液分布,也會表現為口干口渴,但是飲水卻并不解渴,甚至反而感覺越喝水越渴。
怎樣應對干燥現象呢?筆者建議,脾胃較好的人,要注意維護脾胃正常運化,適當增加喝水的頻次,少量多次,一定要喝熱水,才有助于脾胃把喝進去的水運化成為我們自己的津液。如果因為口渴,一次喝太多水,脾胃只能吸收其中一部分,多余的水分會變成無用的尿液排出體外,而代謝不出去的水還有可能轉化成體內的濕邪為患。
同時可以吃一些滋陰生津的食物,如梨、藕、百合、銀耳等等,但這些食物最好是蒸煮以后再食用,不僅保護脾胃,而且更利于其中陰津被人體吸收。
脾胃虛弱,濕氣不重的人,可以煮一些健脾養陰,性味平和的食物如山藥、蓮子等。
脾虛濕重的口渴,只能尋求中醫大夫幫助了。
滋補也得看情況
冬季是一個進補的季節,一過“立冬”,有些人不管自己身體適不適合,就想煮點好東西補補身體了。
筆者提醒大家,不要隨意滋補,尤其有五種情況是禁補的:感冒時不能補,補則可能導致邪氣留戀,不易祛散;上火時不能補,補可能使內熱加重;濕氣重不能補,補養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反而可能使濕氣更難祛除;經絡不通不能補,氣血運行不暢,補可能加重瘀阻,容易出現“虛不受補”;最后,無虛不能補,即使確實是虛弱,中醫把虛證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各種虛證既可以同時存在,也可能相互轉化,還常常合并有濕氣、痰濁、瘀血等實邪。無論是補氣溫陽的黃芪、人參、靈芝、冬蟲夏草,還是滋陰養血的阿膠、海參、枸杞子、西洋參等等,都要針對性食用才能起到補益作用,要補的合適很有難度。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大夫開藥方”。冬季陽氣內收,容易胃腸積熱,蘿卜味甘性寒,可下氣,消食,利尿,能潤肺祛痰,解毒生津,非常適合冬季食用。但筆者建議大家可以適當多吃點煮熟的白蘿卜,不要生吃妨礙脾胃。
冬季運動要適度
傳統醫學認為,冬天是收藏的季節,不宜過度運動,推薦經常練練站樁、八段錦、太極拳、易筋經、五禽戲等等這些更適合東方人的、舒緩又能伸展筋脈的運動。
小貼士:
最后,強調三點這個季節重要的養生方法:
周紆 主治醫師
科室:中醫科
擅長:治療各種濕氣病,咳嗽、哮喘、鼻炎、皮膚病、痛風、多汗、眩暈、頭痛、失眠、心腦血管病、脾胃病、反流性食管炎、便秘、結腸炎、排尿異常、復發性口腔潰瘍、月經失調、痛經、乳腺增生、更年期綜合征、關節痛、腎病,以及上熱下寒、寒熱錯雜等多種內外科疑難雜癥。崇尚整體辨證,注重溫養脾胃,對純中醫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肥胖等代謝性疾病有獨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