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對絕對參照系的一維參量,諸如時間、長度、速度,用洛倫茲變換因子(γ),進行相對變化操作的理論。
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對絕對參照系的三維參量,諸如勢能、動能、應力,用二階微分(▽2)度規,進行相對變化操作的理論。
狹義相對論的背景
著名的麥克斯韋方程:c2=1/ε?μ?...(1),
其物理意義:光速c只與真空場的電容率常數ε?與磁導率常數μ?有關,與光源毫無關系。
換言之,麥克斯韋學派主張,真空場(即以太)是傳遞電磁波的載體,光速是場的固有屬性。
這在1850s前后,方程(1)顯然與科學界“光與光速是來自光源的”的基本認知是格格不入的。
人們認為,既然地球以30km/s的速度繞太陽高速旋轉,那么地球上空靜止的以太,就一定產生“以太風”,其風速必為v=30km/s。
進而聯想,來自光源的一束光,要么順風以速度v?=c+v而行,要么逆風以v?=c-v而行,要么以正交傾斜方式以v?=√(c2+v2)而行。
于是,1887年,邁克爾遜與莫雷二人做了著名的邁克爾遜莫雷實驗,證明了光速c與以太風速度v毫無關系。
為了從理論上解釋光速不變現象,1892年洛倫茲獨立提出“長度縮短假設”。
歷經三年研究,與1895年提出著名的“洛倫茲變換因子”√(1-v2/c2),
即:γ=1/√(1-v2/c2)...(2)
特別注意:
方程(2)是洛倫茲基于長度縮短的純理論假說,進行數學處理的構造函數,迄今也沒有任何實驗能夠證明長度真的變短了。
愛因斯坦可謂一個物理界的鬼才。他借助洛倫茲、龐加萊、馬赫等人的物理哲學。與1905年發表狹義相對論,歸結為所謂的兩大原理:
第一原理:光在真空的速度不變的,簡稱“光速不變原理”。
這正是基于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否定以太的結論,而絕非基于麥克斯韋方程(1) 之真空場的固有光速。
其主要蘊含是:靜止的以太不存在,麥克斯韋的真空場介質不存在,空間是絕對的虛無。
第二原理:慣性參照系都是等價的,簡稱“等效性原理”。
言下之意,唯一的絕對參照系S(0,0,0,0)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相對靜止是不存在的,這是“等效性原理的本質”。
參照系都是運動的,只要速度恒定,其動力學方程等效。
換句話說,任何物體皆可以自身為參照系,坐標原點速度就是物體的自身速度。這就從事實上“徹底消滅了物理參照系”。
所有基于S(0,0,0,0)參照系下的經典動力學參數都是錯誤的,
或者說,是在遠低于光速的近似值,而并非所謂的特例。
等效性原理以γ=1/√(1-v2/c2)為操作單元,以物體自身速度v為參照系速度,系列公式如下:
速度變換公式:
①x'=γ(x-ut),y'=y,z'=z,t'=γ(t-ux/c2)。②v'(x)=(v(x)-u)/(1-v(x)u/c2) ③v'(y)=v(y)/(γ(1-v(x)u/c2)) ④v'(z)=v(z)/(γ(1-v(x)u/c2))
尺縮效應方程
△l'=△l/γ,或dl'=dl/γ ,簡寫:L=L?γ
鐘慢效應公式:
△t'=γ△t,或dt'=dt/γ,簡寫:t=t?/γ
質增效應公式:
△m'=γ△t,或dm'=dt/γ,簡寫:m=m?/γ
質能轉換公式:
△E=△mc2=mc2-m?c2,簡寫:E=mc2。
其它相應公式:
按照愛因斯坦的設想,所有的經典動力學方程,都必須修正為狹義相對論方程,例如:牛頓第二定律、動量守恒定律、動能定理。
附:溫馨提示
1.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是在地球大氣層環境下所為,大氣層是地球系統的內空間或子系統。
物系的內空間與子系統,總是隨同物系一同運動的,即系統與系統內空間是相對靜止的,不存在所謂的以太風假說。
例如,汽車速度、托里徹利真空試管的移動速度、原子內空間移動速度,不可能與地球繞日繞銀速度疊加,這是物理基本邏輯。
因此,無論怎么實驗,也不可能證明以太的存在與否,這是科學界的一大盲區,希望國人不要盲目跟風。
2.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洛倫茲變換構造函數、狹義相對論,三方面依據所謂的“光波是光源發射出來的”是不成立的。
前沿科學已經證實:光波/光子/光量子是真空場固有的。
3.在推導質增效應與質能轉換方程時,愛因斯坦對質量進行微積分,顯然是不可以的,因為質量不是連續性變量。
4.那個以物系自己為參照系的自速度v,又是以什么參照系為測量基準的呢?
我想,讀者自然會脫口而出是絕對參照系S(0,0,0,0)。僅此一點,就成了狹義相對論的死結。
5. 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迄今還是一個理論假說,并未得到公認。尤其應用物理科學界與工程技術界皆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