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美國人在1952年就發現了克格勃的金唇竊聽器,并分析出了其中的工作機理,但直到1955年,CIA才在荷蘭雷達實驗室的幫助下,研發出第一款仿制品EC1。僅一年后,荷蘭雷達實驗室就推出了EC2,對監聽站的天線等進行了優化和升級。研發人員通過一個雙工器將監聽站的發射器和接收器連接到了同一根天線上,天線被設計為2組4單元的八木天線(又稱波段式天線)結構,提高了信號增益。同時,研發人員還在監聽站增加了一個麥克風,竊聽端增加了一副耳機,從而實現了雙向語音通信,便于監聽站更好地指導竊聽端EC2設備的安裝。
EC1竊聽器
EC2竊聽器
不難看出,EC2僅是對EC1的簡單優化升級,其竊聽端從外觀看沒有明顯變化,只是增加了一個可選的、并聯使用的耳機。于是在1958年,荷蘭雷達實驗室又推出了EC3竊聽器,從外觀到技術原理都同此前的EC1和EC2有很大的不同。首先,EC3外觀不再是對稱結構,EC3的外觀類似一根山藥糖葫蘆,一端是粗圓棍,另一端是細圓棍;其次,EC3采用了一種名為副載波調制的信號調制技術,可以理解為調幅AM和調頻FM方式的組合,能夠更好地音頻信號掩蔽。副載波調制技術現在看來并不高級,但這在當時,是絕對的創新之舉,畢竟那是65年前的、沒有電源供電情況下較為復雜的信號處理操作了。最后,EC3的典型安裝方式是垂直安裝,而不是EC1和EC2的水平安裝,據說對于移動的汽車等障礙物有更好的抗干擾效果。
EC3竊聽器
兩部分拼接
粗體內部
我們先看一下EC3的等效電路。同EC1類似,EC3也分為探測器單元和放大器單元兩部分,雖然看起來是類似金唇竊聽器的單天線設計,但是實際上粗的部分也是天線,因而等效電路顯示EC3的探測器單元仍是雙天線、半波濾波的結構。而對于放大器單元部分,EC3再次放棄了EC2并聯的耳機,并且在第二級放大和第三極放大之間增加了FM調頻。
EC3等效電路
接著看一下完整的EC3系統原理圖。可以看到,監聽站端較此前復雜得多。它連接了4組4單元的八木天線,因而能夠提供更高的增益。正常人的語音大約在0.3~3.4KHz,EC3竊聽器通過副載波將其調頻調制到100KHz上,再反射(調幅)接收到的375MHz的信號回監聽站。高靈敏度的監聽站接收端,先解調幅,再解調頻,最終恢復出竊聽到的語音信號。值得一提的是,EC3有一個帶電源的版本,利用水銀電池大約可以使用6個月。
EC3系統原理圖
EC3竊聽器是真正投入過實戰的,在CIA竊聽蘇聯駐海牙(荷蘭)大使館時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克格勃通過無源的金唇竊聽器竊聽了美駐蘇大使館,CIA通過無源的EC3竊聽器竊聽了蘇聯駐海牙大使館。具體地,CIA利用蘇使館購買辦公桌的機會,將EC3安裝到其中的一條桌腿之中。完成這種操作,應該有一種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酣暢淋漓的復仇感吧!
辦公桌整體圖
EC3的安裝位置
關注王博講故事,就不會錯過這段精彩的故事。#頭條創作挑戰賽#?#好內容我來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