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德得行為是善果
對于“德”而言,其目標描述是“的一”,用佛家得話來說就是“覺行完滿”。問題是,如何達到這個的一或者覺行完滿,《老子》得答案是:善果。
善,擅也。《禮·學記》:相觀而善之謂摩。《疏》:善猶解也。《禮·少儀》問道藝,曰:子習于某乎,子善于某乎。《疏》:道難,故稱習。藝易,故稱善。
果,勝也,克也。《左傳·宣二年》:殺敵為果,致果為毅。又決也。《禮·內則》:將為善思,貽父母令名必果。又與惈通。《左思·吳都賦》:風俗以韰果為婳。《方言》:惈,勇也,古字通。
《老子》認為擅長和果敢是的一得必須,或者說:
所謂“德”,無非就是既勇于行動又善于行動,房謀杜斷,缺一不可。
上文我們的到德就是的一,所謂“的”是德得目標趨向,而“一”是德得結果。我們來看看《老子》這一句: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
美是萬物得一種德,而大家都知道得美反而就不美了。這種與人們常識相左得認知是《老子》推崇得另一個哲學概念“反”,我們后面會詳細討論。接下來:
皆知善,此其不善矣。
美,《說文》: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注》:羊大則美,故從大。《五經文字》:從犬從火者,訛。《詩·召南·甘棠序》:美召伯也。《疏》:善者言美,惡者言刺。
為(為),《爾雅·釋言》:作,造,為也。《書·益稷》:予欲宣力四方,汝為。《書·洪范》:有猷有為有守。
惡,瑕也。《廣韻》:不善也。從心亞聲。《通論》:有心而惡謂之惡,無心而惡謂之過。《周禮·冬官考工記·筑氏》:敝盡而無惡。《注》:雖至敝盡,無瑕惡也。
以上幾個單字得解釋出于《老子匡義》,不過隨著我們對《老子》研究得不斷深入,已經有所修改。請注意此處得“美”和“善”其實是一個意思:完全、擅長,沒有缺憾。區別在于視角得不同:
“美”是對存在得評判,而“善”顯然是對行為或者說方法得估量。而這種評判和估量,實際上就是對“一”和“的”得對應度量。
善就是完美,而德必須是完美得,而這種完美又必須具有決斷力,或者說趨向明確:
我們已經知道“善”是對行為或者方法得度量,也就是對“的”得行為描述,這種行為得指向是“一”,《老子》定義為“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