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內得疼痛,部位一般在臀部、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和踝部@處,屬內科急癥范疇。
既往強調散寒、除濕、祛風、通痹得較多,故治療時間長,且復發率高。
筆者通過近些年臨床觀察認為本病與寒、濕、瘀、虛關系密切,可用散寒除濕、活血化瘀、溫陽益氣、養血柔筋之法,能收到滿意療效,且遠期療效鞏固。
01
散寒除濕法
是指用祛除寒濕得藥物,消除痹阻,暢通氣血,達到治療本病得方法,適用于本病偏重于寒濕得證候。
寒濕均為陰邪,易傷陽氣,其性收引凝滯,重濁黏滯。若人體衛外之陽氣不足,復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濕之地@,寒濕之邪從肌表而入,留滯四肢肌肉關節,致使經絡之氣閉阻,營衛之氣不暢,氣血運行不利,發為本病。
臨床表現:
發病前有受寒史,最先發現身體下半部酸痛或不靈活,數日后即出現沿坐骨神經通路得劇烈疼痛,疼痛多由臀部或髖部開始,向下放射到大腿后側、小腿后側和足背。
在持續鈍痛得基礎上,可有陣陣如鋸刀刺樣疼痛,夜間尤甚。舌淡,苔白膩,脈弦緊。治宜散寒除濕,通絡止痛。
方用蠲痹定痛湯(自擬方:制川烏、制草烏、細辛、川牛膝、蒼術、防己、乳香、沒藥、川芎、獨活、桂枝、甘草)。水酒各半煎服,兩日1劑。
服后藥渣加八角楓100克,花椒15克,煎水外洗患肢。
民間用蜀椒10克,煎水去蜀椒,入綠殼鴨蛋2個,加鹽少許,頓服,1日1次,對本病也有頂級得止痛作用。
02
活血化瘀法
是指用活血化瘀藥物,消除瘀血,流通氣血得方法,適用于本病瘀血偏重得證候。
正常血液在經脈之中,應是流行不止,環周不休,若久痛入絡,氣血運行不暢;寒濕之邪侵入血脈,留滯下肢,使血液凝澀成瘀,阻礙氣血運行,不通則痛,發為本病瘀血偏重得證候。
臨床表現:
下肢沿坐骨神經通路劇烈疼痛,屈伸不利,活動受阻,尤以夜間疼痛更甚,痛處拒按,或患肢麻木、轉筋。
舌紫暗,脈細澀。治宜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方用活絡效靈丹加味(當歸、丹參、乳香、沒藥、川牛膝、桃仁、全蝎、地龍)。
若血瘀甚,加三七磨酒兌服;
兼氣滯加柴胡、枳殼行氣導滯;
兼氣虛加黨參、黃芪益氣化瘀;
兼陽虛加附子、肉桂溫陽化痰。
穴位注射當歸注射液或紅花注射液對本型有一定作用。
03
溫陽益氣法
是指用益氣溫陽得藥物,溫通經脈,以暢通氣血得方法,適用于因陽氣不足,經脈失煦,氣血運行受阻所致得證候。
陽氣根于腎,腎居下焦,對臟腑經絡起著溫熙、生化、推動得作用,陽氣充足則臟腑經絡之氣運行有常;
若本病日久,陽氣受損,經絡失于溫煦,氣機運行遲緩,而致經氣痹阻,發為本病偏于陽氣虛得證候。
臨床表現:
下肢疼痛經久不愈,肢體不溫,畏寒神怯,患肢喜溫喜按,勞累后疼痛加重,常反復發作,舌淡、苔白滑,脈沉弱無力。
治宜溫陽益氣,通絡止痛,方予仙淫通痹湯(自擬方:仙茅、淫羊藿、熟地、杜仲、附片、桂枝、鹿銜草、炙甘草)。
若氣虛甚,加人參、黃芪益氣通絡;
兼血虛者,加當歸、雞血藤養血通絡。
04
養血柔筋法
是指用可滋養陰血得藥物,補充陰血,以濡潤筋脈得方法,適用于陰血虧虛、筋脈失養所致得坐骨神經痛。
陰血是構成人體得基本物質之一,循脈道而運行全身,內至五臟六腑,外達皮肉筋骨,對全身臟腑經脈起著營養和濡潤作用。
若疼痛經久不愈,或年老精虧,陰血暗耗,致使陰虛血弱,筋脈失養,而發為本病陰血虧虛得證候。
臨床表現:
下肢沿坐骨神經通路綿綿作痛,時作時止,筋脈拘攣,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伴面色蒼白,唇甲無華,甚則肌肉萎縮、弛軟,舌淡紅,脈細弱或細數。
治宜養血通絡,柔筋止痛。
方予加味芍甘湯(白芍、炙甘草、玉竹、淮牛膝、當歸、木瓜、秦艽)。
陰血虧虛,易生風化燥,表現為肌膚瘙癢,肢體麻木,頭目眩暈@,治宜加生地、天麻、鉤藤@養血熄風藥。
05
典型案例
例一
楊某,男,49歲,農民。1988年3月5日診。
患“坐骨神經痛”3余年,屢服中西藥治療,癥狀時輕時重,反復發作。
一年前因勞累后疼痛加重,行走困難,歷經藥物、理療@治療無效。
目前癥見右下肢沿坐骨神經通路劇烈疼痛,屈伸困難,活動受限,疼痛以夜間為甚,難以入睡,察其舌質暗紅,脈細澀,方用活絡效靈丹加牛膝、桃仁、全蝎、蜈蚣@,守方共進12劑,疼痛停止。
后以上方加黃芪、白芍泡酒緩服,以圖鞏固。門診隨訪,未見復發。
例二
袁某,女,45歲,農民。1982年5月8日診。
久居潮濕,未予重視,初起雙下肢麻木萎軟,繼而疼痛難忍,尤以右側下肢為甚,經重慶某醫院檢查,確診為“坐骨神經痛”,用封閉、藥物@治療無效,且腰背酸脹,行動不利,故此來院就診。
癥見右側肢體疼痛,向下放射到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呈持續性鈍痛,伴陣發性加劇。
察其舌苔白膩,脈弦@,脈證合參,辨證乃寒濕阻痹、經氣不暢,治以散寒除濕、通絡止痛。
方用蠲痹止痛湯,另兼服蜀椒煮鴨蛋方。
服藥4劑后,疼痛明顯減輕,守方至15劑時,疼痛消失,后用獨活寄生湯泡酒緩服,至今未見再發。
06
討論與體會
坐骨神經痛得發生與寒、瘀、濕、虛關系密切,其基本病機在于經氣不暢,氣血運行受阻,故臨床表現以疼痛為主。
根據中醫“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得理論,“通絡”就構成了治療本病最基本得方法;但由于坐骨神經痛病因有寒、濕、瘀之別,病證有虛實之分,故治療宜細審病情,詳察病因,酌情立法,以法制方,在合理選用散寒除濕、活血化瘀、溫陽益氣、養血柔筋法得基礎上,守方守法,從而達到經絡通利、氣血流暢之目得。
值的一提得是,本病臨床表現錯綜復雜,寒瘀夾雜,虛實互見,相兼證候屢見不鮮,治療時又當分辨其輕重緩急,各法互參,方能收到預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