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三北的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和5個糧食凈調出省區之一。近幾年,內蒙古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1億畝左右,產量超過700億斤,已實現糧食生產“十六連豐”。
然而,伴隨著糧食增產的,是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超采“漏斗區”顯現、河道斷流、水位下降,內蒙古生態安全亮起紅燈。
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內蒙古的生態狀況直接關系北方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內蒙古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水資源并不充沛,“以水換糧”已難以為繼。
井越打越深,水越出越少
調查結果顯示,農業用水占內蒙古全區總用水量的七成以上,而全區水資源量僅為全國的2%,加之近年來采用地下水進行農業灌溉的耕地面積快速擴張,部分地方已出現地下水開采“漏斗”,埋下了不小的生態隱患。
半月談記者在通遼、赤峰、呼和浩特等地調查發現,由于灌溉成本低,部分農民節約用水意識不強。有農民說,抽水不計量,只需為抽水設施繳電費。而農用電比較便宜,澆多澆少差不了多少錢,大伙兒都想盡可能多澆點兒。
粗放使用地下水灌溉耕地,既無規劃,更無監管。近10多年來,半月談記者在陰山北麓采訪時,經常見到成片的旱地豎起噴灌圈。不少租地種植馬鈴薯、燕麥等作物的企業和個人,為了豐產自行開采地下水。
據了解,2000年以來,內蒙古全區用地下水灌溉的農田由1700萬畝左右增加到3000萬畝以上,增長近90%。根據測算,若進行合理、可持續灌溉,內蒙古的地下水資源量僅能支撐現有灌溉面積的63%。
同時,高耗水作物播種面積猛增,而灌溉水利用率較低。據統計,在內蒙古,高耗水作物玉米的播種面積由2001年的2279萬畝增加到近幾年的5000萬畝左右,增幅超過一倍;而全區灌溉水利用率只有50%多,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農業用水的過快發展加速了地下水超采。目前,內蒙古有33個大小不同的地下水超采區,涉及11個盟市,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過6億立方米。僅通遼市科爾沁區就形成3000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水開采大“漏斗”,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井灌區因嚴重超采形成1000平方公里左右的“漏斗區”。
水位下降、河道斷流……問題接踵而至。如今內蒙古大部分地區用于灌溉的機電井越打越深,水卻越出越少。陰山北麓一些地方10多年前開始發展噴灌圈,地下水位由四五十米降至百米以下;自20世紀末以來,西遼河平原、鄂爾多斯黃河南岸平原地下水位年均下降16.4厘米和13.5厘米。遼河中上游出現多段常年斷流現象,特別是中游段的西遼河已斷流21年。
赤峰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專家說,地下水位下降具有隱性、漸進和恢復難等特點,不易引起重視,但潛在危害巨大。如果不控制開采,含水層將面臨疏干的危險,誘發地面沉降、水質惡化、水源枯竭等問題。
保糧保水陷兩難?
半月談記者采訪發現,一些地方忽視節水農業推廣,農業水資源管理落后,為完成糧食生產任務而不惜超采地下水。
有的地方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完成糧食生產任務之間抉擇艱難。一些基層干部坦言,為完成糧食生產任務,即使未來沒有替代水源作補充,地方也會繼續超采地下水;若為保障采補平衡而壓減開采量,灌溉用水不夠,糧食生產任務指標就可能完不成,糧農收入也會受影響。
有的地方節水農業技術推廣、使用不充分。多年來,一批節水灌溉設施在內蒙古建設起來。然而半月談記者在通遼等地采訪發現,由于規劃不合理、工程質量不高、后期管理跟不上,部分設施的機電井、輸電線路、地埋管道損毀嚴重,農民眼睜睜看著廢棄的井房、淤堵的水井、破損的管道而用不上節水灌溉設施。一些水利、農業專家通過抽樣和田野調查發現,全區節水灌溉設施利用率很可能不足70%。
與此同時,內蒙古全區地下水實時監測、開采計量、動態評價工作比較薄弱,不能完全滿足水資源管理與保護需要。由于農業取水計量不足,對地下水的影響監測體系仍未建立健全,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等一系列工作也受到影響。
此外,各地地下水開發利用的紅線有待進一步細化、分解。部分基層水利工作人員表示,上級部門雖已出臺關于加強地下水生態保護和治理的指導意見,但對基層的考核、問責等方案有待進一步明確、嚴格,避免出現因落實不到位而無序粗放開采地下水的情況。
產糧任務須科學,水利建設盼加強
有關專家和基層水利工作者表示,內蒙古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若仍以超采寶貴地下水來換取糧食增產,將加劇水資源短缺和生態惡化。因此,亟待轉變以水換糧的觀念,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大力推廣節水農業,實現高效利用、涵養地下水資源。
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院長路戰遠建議,以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為依據,量水而行、以水定地、以水定產,穩妥調減糧食產量,科學確定農業生產任務與指標。可考慮適當對全區糧食年產量進行調控,并把農田生態健康指數作為地方政府考核指標,引導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
不少基層干部希望,國家在資金和政策上支持內蒙古綜合采取工程、行政、經濟、技術、管理等措施,全面推進節水農業發展,加強節水灌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設備配套;支持地方用好金融政策,鼓勵受益主體和社會資本投入,保障節水工程有效實施,后期維護及時跟進。
在水利設施工程建設方面,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內蒙古還需加大江河及地下水資源高效保護與利用,加強天然降水集蓄與利用設施建設,推廣利用水窖、太陽能發電提水等集雨蓄水工程。
此外,持續加快推進水價、水權與水資源稅改革的基層呼聲比較強烈。業內人士希望,健全科學的農業水價機制,落實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結合地下水資源費改稅,提高嚴重超采地區地下水資源稅征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