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閃羅玉兄夫婦——
護綠哈密百里風區(點贊新時代)
深冬的戈壁灘,直到中午溫度才會稍微高些。早上起來,羅玉兄熬一壺濃濃的奶茶,就著馕吃完早飯,開始房前屋后地忙活收拾。
到了12點多,她和丈夫裹上厚厚的軍大衣,騎上摩托就出發開始每天的巡護了。
這里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七角井村,“百里風區”是它的另外一個名字:一年中接近一半的時間都在刮大風,有時甚至可達12級。
這里也是荒漠植被恢復區,6萬余畝胡楊、駱駝刺等荒漠植物安靜生長,固住遍地沙礫。
在這里,趙金閃和羅玉兄夫婦已經生活了大半輩子。他們夫婦都是哈密市伊州區林業和草原局的護林員,扎根東天山腳下,守護著這片綠。
每天20公里的巡護,工作倒不難,只需要看一下圍欄有沒有破損,有沒有動物進入,有沒有車輛或其他人類活動的痕跡,但惡劣的天氣和道路條件卻是最大的障礙。“這邊刮風厲害得很。現在風太大林草局會通知我們不要出門,但以前天氣預報和預警沒有那么及時,途中遇到大風,我們就只能躲在胡楊樹后面或者在紅柳叢里避一避。”趙金閃說。
路只能勉強稱得上是“路”。“摩托車只能開上一段距離,后面的路程全需要步行。巡護完一段圍欄后,再返回來騎上摩托車去下一段圍欄。”趙金閃說,以前沒有摩托車,每天要在鹽堿地里步行10公里,幾天時間才能巡完全程。而一腳踩下去就會陷到腳踝的鹽堿土層,像長出手一樣拽住人們的腳。
地處荒漠中心,七角井村沒有通信信號,只有微弱的互聯網信號。微信幾乎成了對外聯絡的唯一渠道。“七角井管護站下雪了,人員安全,一切正常”“由于下雪,信號剛來,本周巡護四次,一切正常”“七角井刮大風,天氣很冷”……只要條件允許,趙金閃和羅玉兄都會出現在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拍下照片、傳出訊息。
二三十年前,七角井村尚有五六百人。1995年,在當地政府的協調下,七角井村整村搬遷到200公里外的安置點,而不舍故土的趙金閃和羅玉兄留了下來。“從小在這里長大,沒想過離開。”羅玉兄說。后來,她了解到這里的植被可能需要管護,“如果總要有人來看護,為什么不是我呢?”
從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間,盡管沒有任務、不發工資,羅玉兄還是自愿擔任了“護林員”。2001年,羅玉兄在安置地的黨支部入黨,成為七角井村的第一名女黨員。2005年,她成為一名正式的護林員。2013年,此前在外“跑大車”的丈夫趙金閃也回到這里,加入了護林員隊伍。
一年年過去,戈壁灘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環境越來越好。“之前沙塵暴經常遮天蔽日,在屋子里都要點蠟燭。”羅玉兄說,近幾年嚴重的沙塵天氣越來越少,而且洪水也越來越少了。
野生動物越來越多。“灰鶴、禿鷲、野兔、野豬、狼,這些在管護區里都見到過,黃羊這幾年越來越多。”趙金閃說。
群眾的環保意識越來越強。“前些年,經常有人刻意破壞鐵絲網趕牲畜進來吃草,現在環保宣傳力度大,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了。”羅玉兄說,盜獵黃羊或者偷挖草藥的人也沒了蹤跡。
“比較難挨的還是無聊吧,特別是之前一個人的時候。”羅玉兄笑了笑說,“現在都過去了。”如今,白天巡護,夫妻兩個人在一起,手機里也多了不少照片。到了晚上,兩個人一起看看電視。2015年,靠著上級部門的支持,這里安裝上了三塊光伏板和一塊蓄電池。家里那臺18英寸的小電視,是女婿4年前買的。
“女兒很優秀,讀書的時候每次都能考班級第一名,現在嫁人了,外孫女都可以幫著打掃衛生了”“兒子要結婚時,要雙方父母見面訂婚,可我們兩個不能一起出去,拖了又拖……”說到自己的孩子,兩口子的話明顯多了起來。
“有人在辦公室里為社會做貢獻,我們在戈壁灘上做貢獻,應該會干到干不動的那一天吧。”羅玉兄說。
白之羽
白之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