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月21日電 (記者 魏建軍 李亞龍)“好想能依偎在母親懷里,再一起看月亮。”54歲的甘肅天水市民間藝人趙旭輝說,在他7歲時,母親就離世了。為了永遠留住母親的樣子,他一生都在努力用泥塑定格“母子情深”。
趙旭輝出生于天水市秦州區楊家寺士子村。兒時,家門口的紅土坡,是他快樂的天堂。小時候就喜歡玩泥巴的他,整天臟兮兮的,這個“泥娃娃”總能捏出一些豬狗兔羊等動物,雖然起初不太像,但他覺得“這就是他無憂無慮的生活”。
圖為趙旭輝介紹他的泥塑作品。 魏建軍 攝捏著捏著,就有了手感。小學時,趙旭輝喜歡上了美術課,他便將課堂上學到的美術功底,用了在玩泥巴上。就這樣,他成了街坊鄰里之間的“泥巴神童”,捏出來的動物和器具十分逼真,成了左鄰右舍爭搶的“收藏品”。
對于童年,趙旭輝記憶猶新。他說,每天背著書包上學的時候,總是發現母親起早貪黑地清掃完院子,便開始做一家人的早餐,自己的書包里總有“好吃的”。晚上依偎在母親懷里,和她一起看著月亮,數著星星,不知該多幸福。
然而,在他7歲那年,母親卻因病意外離世。年幼的趙旭輝不敢相信,他總覺得母親還在。“我想把月亮摘下來,給咱家照明。”每天,趙旭輝總能回想起陪伴在母親身邊的情景。
圖為趙旭輝創作的泥塑作品《拾糞老漢》。 魏建軍 攝因思念母親,趙旭輝想永遠留住母親的樣子。有人安慰他說,“你用泥塑將你母親捏出來,然后供奉思念,你母親就回來了。”童真的他信以為真,于是下定決心捏出母親的樣子“讓媽媽回來”。
“起初想捏卻不敢捏,生怕自己捏不像,破壞母親慈祥的樣子。”趙旭輝說,為了努力還原目前最真實的形象,他開始潛心學習畫畫,“至少畫500幅人物肖像,才能畫得像一些。”有老師告訴他。
就這樣,從畫像開始,趙旭輝一直在努力“找回”母親的音容笑貌。一邊學畫畫,一邊捏泥塑,一天天長大的他技藝愈發成熟。1985年,高考落榜使得在大學深造美術的他未能如愿。后來,開啟打工生涯的他在熟人介紹下,拜師天水雕塑家馬縱先生學習雕塑。
搭木架、扎草人、用棉花泥細雕……1995年,“出師”了的趙旭輝告別師父輾轉陜西做起雕塑,一干就是13年。2008年,兩個孩子要上大學,他再次回到了故鄉。接下來的幾年,趙旭輝經常出現在蘭州街頭,靠“賣泥人”維持生計,供孩子們讀書。
2010年,趙旭輝被評為甘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1年,他被高校邀請去授課,為學生講解泥塑歷史,傳授泥塑技藝。從“泥娃娃”到泥塑大師,四十余載光陰,造就了趙旭輝的輝煌人生。
不僅如此,他還開創了“天水趙氏泥人”流派,練就了一手絕技,更能在與人接觸瞬間“觸手成像”,且形態逼真。“與其說我有天賦,還不如說我是一心玩泥巴,將其當做事業來搞。”趙旭輝如此形容。
獲得“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一等獎的《拾糞老漢》是趙旭輝較為滿意的一個作品,其形象地反映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天水秦州農村地區百姓生活百態。他的作品風格敦厚樸實、捏塑人物氣韻生動,被人們稱為“泥人趙”。
趙旭輝說,天水泥塑制作技藝是隨著北魏時佛教文化在民間的逐漸興盛而萌發發展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雖然搞泥塑的人有不少,但大多都是塑佛像的,將泥塑滲透到生活里,傳承得會更久遠。
2019年4月,趙旭輝創作的泥塑《母子情深》終于面世。這40多年,他一直在腦海中尋覓母親的樣子。當他將幾十年對母親的思念通過泥塑捏出來的那一刻,他沒有太多的話,只是深情地叫了一聲“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