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魚活蝦不停“蹦跶”、牛羊肉“紅白相間”、蔬菜水果銷售火爆……臨近春節,煙火氣十足的菜場愈發熱鬧起來。記者近日走訪南京多個菜場發現,從囤量到求質、從傳統到“智慧”,百姓過節消費習慣悄然改變。
菜籃子越來越“輕”
“老板,給我來二斤。”市民周森在南京市建鄴區一家好鄰里惠民菜市場的羊肉攤前挑選羊肉,手上還拎著一些粉條和白菜。他告訴記者,這是為晚上做羊肉湯備菜,“撒點香菜,滴幾滴辣油,冬天的羊肉湯真讓人從胃暖到心。”
“生活越來越好了,買菜的選擇越來越多,而且隨時能買到。現在都是吃多少買多少,不浪費,還新鮮。”周森說,這兩年他都是年三十早上買菜,準備年夜飯。
在南京科巷菜場,蔬菜攤攤主劉玲告訴記者,過去從小年開始,來菜場的居民就開始顯著增多。近幾年,不到年二十八、二十九,不會明顯感覺到“年味”,年三十來買菜的人最多,銷售額大約在4000元左右,是平時的4倍。
“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都對菜品的口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吃新鮮菜。一次買得不多,隨時吃隨時買。”劉玲說,住得近的居民一天能來菜場幾趟。
團圓飯越來越“綠”
什錦菜是南京人過年極具特色的一道素菜,由不少于10種蔬菜炒制而成,寓意“和順長久”。如今什錦菜里加入的“成員”越來越多,且不乏冬筍、紫葉生菜、球生菜等高端蔬菜。
科巷菜場蔬菜攤攤主馮蔓蔓告訴記者,蘆筍、甜豆、冰草、貝貝南瓜等以往主要是酒店大量采購的“高端蔬菜”,現在也漸漸“飛入尋常百姓家”。“過年期間,黃瓜、韭黃、蒜苗等平價蔬菜銷量高。同時,像涼拌冰草、清炒蘆筍、蒸貝貝南瓜等也被端上百姓餐桌。”
隨著越來越多蔬菜“加入”,老百姓的團圓飯越來越“綠”,臘肉、咸魚等腌制品也從過去的主菜變成了人們口中的“嘗鮮”。
南京老街菜場的豬肉攤攤主鐘雪琴表示,近幾年灌香腸的需求量逐步減少,以小家庭為例,從腌制二三十斤到十斤左右,“現在人更喜歡吃新鮮、吃健康。”
為保證廣大市民買得放心,吃得安全,南京在農貿市場、批發市場等設立快檢中心,每天對菜品進行抽檢。科巷菜場檢測中心檢測員韓超介紹,每天抽檢約50批次的菜品,檢測有無農殘、二氧化硫、瘦肉精、硼砂等。一旦發現不合格菜品,立刻通知攤主下架、銷毀,同時追查來源,根據調查情況具體處理,為市民構筑食品安全的“過濾網”。
買食材越來越“智”
“您有一個新訂單。”聽到提示后,劉玲根據訂單內容備菜:小蔥2兩、大蒜頭半斤、嫩豆腐一塊、韭菜(凈菜)半斤。隨后外賣平臺的送貨員前來取貨。“現在網上下單的人很多,尤其是年輕人上班忙,多選擇這種方式買菜。”劉玲的攤位平均每天在平臺接100多單。
科技不僅推動傳統菜場“智能重生”,也促使“新型菜場”不斷涌現,為人們帶來便捷的“鮮美生活”。
選材、稱重、選擇烹飪方式“椒鹽炒”、掃碼付錢……“90后”南京市民趙夢之下班后來到盒馬鮮生選購食材,“現場挑選比較新鮮。‘蝦婆婆’難處理,所以我選擇直接加工烹飪,帶回家就能吃。”
另一邊,不時有店員拿著打包袋在店內穿梭,用機器掃描產品二維碼后放入袋中,并掛在“送貨處”,貨品隨著店內的軌道進入配送區域。這是店員在處理外賣訂單。
“幾乎每分鐘都有外賣訂單。”盒馬鮮生南京奧體店營運店長趙康介紹,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零售方式讓選購更方便。外賣箱有專門保鮮裝置,店內還有僅售賣一天的“日日鮮”產品,讓選購更新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