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1月20日午間宣布提檔,“大年三十,提前上場”。1月19日晚,《奪冠》在北京舉行全球首映禮。導演陳可辛,監制張一白,領銜主演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特別出演劉敏濤(飾演2013年過世的老女排主力陳招娣),以及扮演上世紀80年代女排隊員的演員們齊齊亮相。還有81歲高齡的“時代之聲”,前央視著名體育賽事解說員宋世雄驚喜“亮聲”,“看完影片我又想起了中國女排所走過的艱難歷程,特別是1981世界杯的一些場景又歷歷在目。電影反映了中國女排的精神。”導演陳可辛現場表示,這次拿出了女排精神來拍女排故事,“這是一部帶著使命感的電影。”
“我們能拍任何題材,能拍任何人物”
在首映禮現場,“看完后想不起郎指導長什么樣了,腦海里都是鞏俐老師的形象”,“吳剛老師連雙眼皮都會演戲,太感動了!”對幾位演員的表演,看過電影的觀眾都毫不吝惜贊美之詞。但誰能想到對是否參演電影,幾位主創卻其實都經歷過一番“思想斗爭”。鞏俐透露:“可辛導演找我來演郎指導時,我心里覺得,可能擔任不了這個重擔。”黃渤坦言:“我們的隊員全都是真的職業排球運動員,但我們并不是排球專業的人,你要對一位專業人士進行指導、指示,這太難了。”為此,主演們可以說拿出了“女排精神”,攻堅克難:拜訪及觀摩女排國家隊訓練、比賽;在短時間內消化海量的書籍、錄像;練球、扣球手都腫了也堅持拍攝……首映禮現場,從導演到每一位演員,說得最多的是“能參與這部作品,本身就是榮耀”。
首映禮當天,《奪冠》的幾位幕后主創也來到了現場。編劇張冀,與陳可辛導演搭檔默契,多次提名“三金”最佳;原創音樂梅林茂,憑借《2046》斬獲金馬最佳原創配樂;攝影師趙曉時,處女座即獲得金雞獎最佳攝影獎,曾擔任《鬼子來了》攝影師和《梅蘭芳》攝影指導;幕后主創一一亮相后,有觀眾感慨:“堪稱全金獎級幕后陣容,對得起所有期待!”還有未到場的美術指導孫立,曾獲金馬獎最佳藝術指導;攝影指導余靜萍,提名金像最佳攝影獎……
《奪冠》的故事跨越35年,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重返世界之巔,致敬幾代功勛,再現中國女排這支王者之師一路的荊棘與榮光。冠軍教練郎平履歷顯赫,可電影實際上只拍了三場比賽:1981年大阪世錦賽中日對決,2008年北京奧運中美對決,2016年里約中巴(巴西)對決,三場比賽賽果勝、負、勝,比賽本身極具時代代表性可謂取舍精當,連綴起來又自然而然銜接起劇情的起承轉合。此次《奪冠》的編劇是此前同陳可辛合作過《中國合伙人》、《親愛的》的張冀, “這部電影就是中國電影的力量。它告訴大家我們能拍任何題材,我們能拍任何人物。” 他在首映現場表示。
老女排演員因戲結緣再次重聚在80年代老女排“血汗包漿”的木地板上摸爬滾打
中國女排之于中國體育,乃至改革開放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提振,都可謂關系重大。以“中國女排”為題材拍一部電影,茲事體大。陳可辛自己也說“整個過程里面,從體育總局到排管中心都給了很大的支持,不然的話絕對不會拍出來。” 他在現場還透露說,拍攝1980年代女排戲份時在順義片場搭建了一個實景的“漳州訓練基地”——據了解,中國女排雖然全國多個地方有訓練基地,惟獨對漳州基地情有獨鐘,其間原委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排球初創之時,而老女排實現五冠王的偉業,更是從漳州基地啟動的。“片場的地板,就是漳州80年代郎平這批女排運動員訓練時的地板。剛好當地要拆老訓練館,我們就把所有地板從漳州搬到了北京片場來。這些素人演員每天在地上滾的木板, 1980年代女排有血、有淚、有汗都在上面。”
自從去年5月12日片方宣布,鞏俐將確定出演中國女排總教練郎平一角后,社會輿論表達了相當的認可——盡管術業有專攻,但大道同聲氣:生于1960年的郎平和生于1965年的鞏俐,除了在各自領域內“制霸”國內,更都擁有相當的國際影響力。尤為毋庸置疑的是,兩位“60后”之于她們的同代人而言,也各自呈現出更寬廣的生命維度和更常青的職業成就。
“郎平指導可以說是全世界女性心目中的偶像,怎么能夠把她的精神演出來?這個很難的。后來陳可辛導演,還有領導也跟我講,都支持我,相信能夠把這個角色演好。我自己也在想什么是女排精神?就是不要放棄,可能明明知道你不會贏,但你還是要去爭取,永不放棄的精神。所以我就來了,我說我一定要完成這個任務,我認為這個是一種精神,可以激勵大家熱愛我們的祖國,調動起很強的力量去戰勝所有困難。所以我就來了,所以我們就成功了,謝謝大家!”現場發言的最后,鞏俐情不自禁在眾人面前揮動起雙手。
[對話]
澎湃新聞:怎么定義自己飾演郎平,在“相似她”與“是自己”之間,如何掌握表演的火候?
鞏俐:我覺得表演要從內心世界開始找尋,不能只是模仿外在。這種從內到外的塑造角色方式,是我作為演員應該做的功課。扮演朗導,在與她相處中聽她所表達的想法,觀察她舉手投足的細節,從她的言行中感受到她那絕不放棄的性格。這種性格撐住了她精神的力量,這種力量同時也就是中國女排的精神寫照。正是這段經歷把我帶入了角色,讓我堅定了把郎導和她心中的女排精神演出來的決心。郎導在訓練中有非常堅毅有力的一面,同時我也見到她很美、很柔情的一面。對于郎導的外在,因為她是運動員出身,有著很多傷病。她肩膀和背部的動作習慣,都是運動員的長年累月的舊傷(所致)。
澎湃新聞:你去年八月在寧波北侖體育館觀摩中國女排比賽,并不時在筆記本上認真記錄。能不能講講你記錄的框架和細節?
鞏俐:當時特別好的一個機會,我可以去看她們訓練,差不多有10天的時間,可以整天跟她們在一起集訓。我也知道郎指導的腿和腰都不好,那段時間她在每次訓練的時候都要搬個凳子,坐在那兒看隊員們訓練,但我在的那幾天,郎指導并沒有坐著,后來我才從球員那里得知,她是為了我才一直站著訓練,她想給我呈現一些她在執教時真正的狀態,之前她從來不會坐著看著隊員訓練……這讓我特別感動。盡管如此,我也能夠感受到她的狀態很亢奮,可你再想到她身體上竟然有10多處的傷,經過了很多次的手術,會更覺得她了不起。
其實,女排姑娘們的生活真的就像軍營一樣,她們都是戰士,我在跟別人談起她們的狀態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流淚,覺得她們太不容易了,她們的那個狀態傳達給我的信息就是:我們希望贏,但我們也不怕輸,郎指導帶領大家開會的時候,我會在旁邊聽,她們說的話,我也會認真的記錄下來,當時記錄了整整一本筆記,不管是不是會體現在我此次的表演中,這對我都是一筆財富。
澎湃新聞:此次就表演而言,或許也是一次獨特的出演經歷:你是職業演員卻要演繹一名職業教練,和你演對手戲的是一群職業球員卻并非職業演員。談談你們之間的互動?
鞏俐:我對于隊員們更多是在表演上給予幫助和鼓勵。大家所從事的行業是不同的,但你能夠看到她們身上對于自己工作的那份專注和勤奮,這是共通的。不管什么工作,我們從事什么行業,只要有發自內心熱愛,都能做好。我也很感謝她們,在現場給予了我很多支持,不論是在排球的專業知識上,還有一些郎導訓練中的習慣,我跟每位隊員都做了專門的采訪。
鞏俐和朱婷
澎湃新聞:作為一名有著在多個國際影展擔任評委乃至評審主席,閱片經驗豐富的電影人,從中國內地體育電影類型片的角度,你認為陳可辛導演此次帶來最大的改變或者說推進是什么?
鞏俐:首先我覺得導演是非常棒的,這個題材本身難度非常大,他的壓力可想而知。但中國電影需要更多類型的題材,我們電影人就是要敢于嘗試,無論結果如何,做出努力都是好的。
澎湃新聞:一直以來圍繞著你都有一個觀點,你的國際地位及影響力,來自于過往對一個又一個東方悲情女性角色的詮釋。但郎平是一個用成績“封神”的人,除了賽場上的統治力,你也要展示她在賽場之外,面對同僚,公眾,家庭時的不同側面,如何看待郎平形象的豐富性?
鞏俐:每一個角色都有著她的多面性。郎導是賽場上的英雄,她是一位對自己為之奮斗事業兢兢業業,并且取得極大成功的女性。同時她也是一位母親、一位在生活中有著朋友與同事的普通人。正如在電影中她對女排姑娘說的那樣,“排球是我們的工作,不是生命的全部,我希望你們將來都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其實面對生活,永遠有著工作之外的挑戰。在這一點上,無論是朗導,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
澎湃新聞:和郎平一樣,你也是1960年代生人。相似的生活經歷,帶給你們這代人哪些相似點?比如理想主義,比如激情,特別的,在你們這代人正青春的年紀,“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是時代強音。
鞏俐:我小時候不太懂球類運動,長大之后也是,在參與拍攝《奪冠》前,對于排球的規則也不是很明白,但女排姑娘的精神從始至終都在感染著我。我還記得當年哥哥、姐姐們在看到女排奪冠時那個興奮的樣子,她們那一代女排在人們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就是英雄、是功臣,是我們這個時代精神的創造者,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在我決定接演郎導這個角色后,我還問了哥哥和身邊的一些朋友,他們都是女排的球迷,和我分享了很多往昔歲月的感動。我覺得如果讓我再活一次,我真的有可能會成為一名排球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