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
在電視機前看著《新世界》里,孫紅雷[微博]飾演的金海在京師監獄里指揮手下為保護自己兄弟不惜痛毆保密局特工,熱血沸騰的場面也勾起我查閱這座監獄的前世今生,不承想翻出的是幾代司法人的探索之路。
始于清末
出洋考察,帶回一場司法變革
光緒三十年(1904年),歸國渡輪上,被朝廷派遣出洋考察的五大臣之一的戴鴻慈看著海面思索著什么。最讓他深有體會的,無疑是西方各國司法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對監獄的管理。
首先是監獄所耗費用。其次是監獄的設備和環境。戴鴻慈發現每個監獄都有高墻將獄囚隔離,各個監獄根據規模分成不同數量的監室,且分男女,并在監獄中央設高臺以瞭望防止獄囚逃跑,而在室中則床、桌及日用所需之物一應俱全,還有醫室給獄囚進行身體檢查和疾病醫治。再次是監獄管理方法。基本上每個監獄都讓獄囚習藝勞動,使其掌握一些技術,以備將來出獄后能用以謀生。并且使獄囚能有機會與親人見面和短暫交流。對于表現比較好的,可以減刑,提早釋放,而重犯的則又將其關入監獄,束縛其自由。還有對罪犯的教育方法。戴鴻慈發現外國監獄中設有教室,“所授學科為德文、宗教、唱歌、實業及格致等,每日三小時或四小時不等”。最后是在參觀美國監獄時,他得知有女監的存在。
回國后他立即上書奏折,闡述變革的重要性,提出改刑部為法部,設典獄司,并改刑部監為管守所,很快就得到朝廷應允的答復并讓其擔任法部尚書。1908年,京師法律學堂開設了監獄專修科,特聘日本國監獄博士小河滋次郎為教習,一場司法改革開始了。
戴鴻慈與修訂法律大臣沈家本對當時中國監獄的改良與建設新式監獄展開探討,最后得出結論,中國的變革要從司法開始,而司法要變革一定要有一所現代化的監獄。沒過多久,戴鴻慈奏設京師模范監獄,并通令各省一律籌備新式監獄,這便是新式監獄的開始。
“模范”建成
新獄因封建王朝結束而荒廢
宣統元年(1909)4月,監獄建筑由當時日本監獄學家小河滋次郎設計規劃,由恒源、廣恒等10家公司承建。首期工程占地為南北300米,東西270米,折合123畝。
所謂“模范監獄”,即是監獄樣板,戴鴻慈注入了大量心血。特別是對監獄規模和結構的規劃上。中國當時的監獄條件很差,“監羈逼窄湫隘,夏則人多穢積,疫癘頻仍,冬則嚴寒裂膚,凍餒交迫,瘐斃相繼,冤苦莫伸。”
戴鴻慈上奏朝廷對模范監獄的構想,為其勾畫完整的藍圖:監獄外有圍墻和護河,內大致分為后、中、前三區,并仿外國模式設有瞭望臺、教誨室、書信室、看守室、閱覽室、病室等。監獄坐西朝東,依次分為三個區。前區(東部)包括大門、傳達室、接待室等;中區是辦公樓及附屬用房,后區(西部)是監區。每個監區都是“凸”型結構,中間是通道,兩邊是監舍,通道上方凸起部安裝玻璃,通風透光性較好,解決了采光問題。
戴鴻慈不但在建筑上效仿西方,同時在管理人員選擇、管理方法上也頗具備現代色彩。模范監獄建成時,對管理人員的錄用選擇標準極為嚴格,必須符合“相貌端正,有文化、有家私,不靠做監獄管理人員養家糊口”三個條件。而犯人的戶籍填寫以及指紋錄入也是個創新。
事實證明這是有回報的。《清史稿》中對獄政改革進行了肯定。但清王朝氣數已盡,預算和實際支付相差不少,獄中建設并沒有完全完工,部分設施陷入荒廢。
民國元年(1912年)5月28日,中華民國政府司法部派吳承仕接收該監獄。在看到如此爛攤子時,吳承仕頭疼不已。而此時一個人主動站出來愿承擔此重任,也正是他改變了這座監獄和中國監獄制度的發展。
民國之變
現代化監獄模型初步建成
民國元年(1912年)8月13日,被北洋政府委任管這座監獄的王元增來到這里。監獄的名字此前已被北洋政府改名為“北平監獄”,但老百姓還是習慣管這里叫“模范監獄”。對于王元增來說,自己對這里并不陌生,因為正是自己的老師設計了這座監獄。
1906年,王元增前往日本留學,就讀于東京日本警監學校,他的老師就是小河滋次郎。1910年法部派員赴歐美各國考察司法制度,王元增自籌路費,隨同前往考察各國監獄制度。如今他即將負責管理這里,準備在這大展宏圖一番。
1912年11月9日,監獄開始收押犯人。起初,該監獄只有南、北兩個監區共10棟監舍,最多可容納500人,收押對象為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拘役的18歲以上男犯,而王元增也開始了他的改革,他的第一把火便是監獄里的教育事業。他開辦了包括從初小教育、高小教育、初中教育、閱讀教育的四等教育制度體系,犯人們可以在固定時間接受教育。
王元增的第二把火則是建立起監獄中的勞役制度,他希望讓犯人們通過勞動代替昔日封建時代下牢獄中的種種酷刑懲罰。監獄為罪犯們建立起手工業的工場,讓其進行勞作。監區共有大小工場16處,以印刷業為主,另外,還有縫紉、木工、種植等其他工作項目。只是王元增自己沒想到的是,這個制度后來成為了后繼者們剝削犯人獲取額外不法收入的主要手段。
王元增的第三把火,是設置女監,他主動且大膽提出使用女性看守管理女犯。這也是中國監獄史上第一次出現女監和女獄警,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監獄投入使用后陸續進行了擴建工程,到1919年,該監獄設有5個監區,共594間監房,其中有351間雜居房,243間獨居房,可關押男女犯人共1000余人。這一規模一直保持至1948年。當時西方的監獄學者考察該監獄后,認為該監獄是中國依照世界最高水平興建的現代化監獄之一。
1922年,關押在哈爾濱的60名俄羅斯犯人被移交給中國政府。中華民國司法部將這些犯人交給該監獄關押,使該監獄成為中國第一所關押外籍犯人的監獄。而在這座監獄關押過的名氣最大的囚犯,無疑是川島芳子,這位前清朝宗室出身的女漢奸被槍斃的地點就在這里。當然時至今日,許多人仍然對川島芳子是否買通看守假死逃生的故事津津樂道。
1994年11月8日,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整體規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同意,位于姚家井(當時門牌號為北京市宣武區陶然亭街道育新街47號)的北京市監獄遷至原北京市收容所(1982年4月建成),地址為北京市大興區沐新路。原位于姚家井的舊監獄停用,隨后遭拆除。1997年5月,位于大興區的北京市監獄重新對外開放,接待參觀。
這座歷經11次更名,17次變更隸屬單位,先后經歷清——北洋——日偽——國民黨——新中國的監獄終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如今在《新世界》,這座曾承載中國司法發展的監獄作為背景出現,我們看的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幾代人的探索。
□簡木生(劇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