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11月份,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僅為4%,與10月份環比下降2個基點,同比下降40個基點。這已是自2018年3月份以來的連續21個月下跌,并創下了2016年12月份以來的最低水平。
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收益率為何持續下跌?“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市場流動性和理財轉型兩方面因素的影響。”融360、簡普科技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說。
劉銀平認為,首先,今年以來市場流動性持續充裕,人民銀行不斷引導市場利率下行;其次,受資管新規影響,銀行理財市場正經歷轉型,而在轉型過程中,消化存量產品是重點工作之一。
2018年9月份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對銀行理財產品的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投資作出了規定,在限額和集中度管理方面,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余額,不得超過理財產品凈資產的35%或本行總資產的4%;投資單一債務人及其關聯企業的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余額,不得超過本行資本凈額的10%。
“特別是之前的部分存量產品配置了不少高收益的長期資產,尤其是非標資產,產品到期后,銀行需要新產品銜接,按照資管新規要求,非標資產要不斷壓縮,這就造成了新資產組合的整體收益率下降。”劉銀平說。
具體到不同類型的商業銀行,其各自發行的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也有所差別。其中,城商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14%,股份制銀行為4.10%,農商行為4.06%,外資銀行為3.89%,國有銀行為3.69%。
相較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也呈下降趨勢。上述監測數據顯示,11月份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5.59%,與10月份環比下降15個基點,其中,中信銀行的一款掛鉤中證500指數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預期最高收益率為10.5%,在結構性理財中拔得頭籌。
但需要注意的是,結構性理財產品由于引入了金融衍生產品,如掛鉤股指、股票、黃金、外匯、利率等,收益規則較為復雜,到期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又由掛鉤標的或資產的表現來決定,對投資者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據監測,11月份共有142只結構性理財產品同時披露了預期最高收益率、到期收益率。其中,72只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占比50.7%。相比來說,2655只非結構性理財產品披露了預期收益率/業績比較基準、到期收益率,85只產品未達到預期收益率/業績比較基準,占比為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