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荒茅田變成美家園
記者日前來到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只見家家戶戶屋檐下懸掛的紅燈籠,活動廣場上熱鬧的腰鼓聲,將小山村烘托出濃濃年味。柏油路、小青瓦、轉角樓、白粉墻、雕花窗……在蒙蒙煙雨中,一切顯得那么恬靜、柔美。
花茂曾名“荒茅”,荒田遍地,茅草叢生,是一個貧困村。近年來,當地通過開發陶藝制作、古法造紙等10多個體驗項目,大力發展紅色游、田園游,村容村貌、群眾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在雅致的花茂人家小院,記者見到熱衷挖掘古法造紙傳統技藝的張勝迪。構樹皮造紙是當地傳承千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已瀕臨失傳。2016年7月,張勝迪在花茂村租了幾棟民房,尋訪熟悉古法造紙傳統技藝的老藝人,復活傳統工藝,嘗試添加新元素。“公司前期已投入70余萬元,現有從業人員5人。”張勝迪告訴記者,目前,鎮、村兩級正在幫助他規劃建設原料基地、生產區和體驗區,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600萬元,解決就業50人以上。
“鄉愁文化是人們對原生態生活的一種懷念和向往,更是對健康的追求。要讓游客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游玩之后能記住一些東西。”張勝迪說。
“以前哪里有柏油路啊!都是泥巴路,晴天滿身灰,雨天滿身泥。燒制的陶罐都要靠人肩扛背馱運到山外去賣。”在花茂村陶藝館,館長母先才感慨道。
今年49歲的母先才13歲時就跟隨父親學習土陶制作技藝,經年累月練就了一身好手藝,在當地土陶業界小有名氣。以前母先才制作水缸、鹽罐、酒瓶等土陶,月收入才4000多元。最辛苦的是燒制。燒一窯,要干柴20噸,五六人三天三夜不能休息,所有人渾身上下都是漆黑的煙灰。污染嚴重不說,殘次率高達20%。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在當地政府部門的幫助下,母先才將土陶加工作坊從40平方米擴大到400平方米,添置了電窯、電動陶輪,準備大干一場。前來體驗陶藝制作的游客絡繹不絕。尤其是周末、節假日,游客在館里排起長隊。大人收費20元,小朋友收費10元,一天能收入幾千元,頂得上他過去一個月的收入。用電窯燒陶,不僅環保、省力,而且良品率高達99%。現在,母先才年收入達30萬元。原計劃需要20年才能還清的80萬元負債,兩年就還清了。
如今,花茂村群眾利用閑置房屋開辦鄉村旅館7家、農家樂12家、土特產品店8家,真正吃上了“旅游飯”。2019年花茂村接待游客19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5000萬元,帶動貧困戶從事旅游服務業64人,實現戶均增收1500元以上。荒茅田變成了美家園,貧困村變成了幸福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