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月22日第一波解禁來襲,不知不覺科創板已經平穩運行6個月。而創業板注冊制的推行,讓我們再次聚焦到科創板這塊試驗田的作用。那么作為制度創新的一環,科創板跟投+保薦制度的實踐如何,是否達到了制度設計的初衷?新浪財經根據公司公告及wind數據,梳理統計出目前券商跟投累計數據。
截至1月22日,科創板上市股票77只,保薦承銷費合計約45.5億元,平均保薦費率約為5.79%。涉及的30家保薦券商累計跟投金額32.9億元,中金公司以5.6億元的跟投金額位居榜首。加上已披露未上市項目(剔除終止審查),中金公司將合計跟投約10.3億元,占跟投子公司注冊資本金13%,占公司凈資本(2018年)僅3%。
對此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表示,“中金跟投的10億元相對于凈資本來說不算高。其實跟投+保薦制度理論與實踐都沒什么用,唯一的作用可能是券商談費用時加價。但一些買方機構堅持,監管也就響應民意了。”
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何南野則認為,券商對科創板項目初始的判斷和立項更為嚴格,在源頭上可以保證申報項目的高質量,同時券商的直投部門也會在初期就提前介入,各方積極參與的生態,有利于保證項目的質量。
另一方面,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具體制約作用要看直投跟保薦兩個部門的權責劃分,有可能直投部門并不承擔虧損。
中金公司收入最多但費率不高
截止1月22日,科創板上市公司達到77家,募集資金總額約為875.6億元,保薦承銷費用約為45.5億元,平均保薦承銷費率約為5.79%。新浪財經2019年IPO新股數據顯示,科創板保薦承銷費用高于出非科創板公司約1500萬元。
按照保薦承銷收入排名,“三中一華”占據了前四的位置,占市場份額約40.5%。前十名券商合計占市場份額約70%。在跟投+保薦制度下,科創板保薦項目確實呈現向頭部券商集中的局面。
其中,中金公司以5.6億元的收入占據一位。中信建投以數量取勝,77家上市公司中9家為中信建投保薦,保薦承銷收入為5億元,排在第二位。中信證券、華泰聯合分別為4.08億元、3.69億元。
來源:公司公告及wind數據整理保薦承銷收入高并不代表賺錢。由于聯合承銷的存在,使得按照保薦承銷收入/保薦項目募資總額計算出的券商整體費率略有偏差,沒有聯合承銷項目的券商保薦費率反而較高。從表格來看,中金公司保薦費率低僅為2.61%,方正承銷保薦僅1單,費率為11.83%。
但是從單個項目的角度,科創板擬上市項目的費率差別也較大。民生證券獨家保薦的博瑞醫藥保薦承銷費率高達12.52%,其次是東吳證券獨家保薦、承銷的江蘇北人,保薦承銷費率為11.83%。
而募資額高達105億元的中國通號,保薦承銷收入僅1.5億元,費率低至1.4%。瀾起科技的保薦承銷費率為77家上市公司最低,僅1.3%。此前也有多家媒體報道,像瀾起科技這種多家爭搶的項目,費率自然低。包括優刻得、晶晨股份、華熙生物、金山辦公、傳音控股等公司的費率均低于5%。這就造成偏好大項目的中金公司費率不高,其參與了中國通號、優刻得、金山辦公三家。
事實上,保薦承銷費率的高低本質上是一場博弈,不排除存在“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情況,最后的結果取決于多種因素。“保薦費用與項目的復雜程度、時間松緊度、定價高低等密切相關,因此項目之間具有很強的差別性。”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何南野表示。工作量大以及對跟投風險的覆蓋是主要的因素。
根據上述統計,77家已上市企業中,僅17家上市項目費率低于5.79%的平均值,大部分科創板項目保薦承銷費率較高。
華泰聯合證券、國泰君安跟投承壓
根據上交所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與承銷業務指引》,券商保薦跟投的比例為發行人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數量2%-5%的股票。
具體發行規模不足10億元的,跟投比例為5%,但不超過人民幣4000萬元;發行規模10億元以上、不足20億元的,跟投比例為4%,但不超過人民幣6000萬元;發行規模20億元以上、不足50億元的,跟投比例為3%,但不超過人民幣1億元;發行規模50億元以上的,跟投比例為2%,但不超過人民幣10億元。
新浪財經根據科創板上市公司公告,整理出目前30家保薦機構的累計跟投金額為32.9億元。偏好大項目的中金公司毫無意外跟投金額最大,累計保薦8個項目跟投資金5.6億元,占跟投子公司注冊資本的金的6.98%。其次為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華泰聯合證券,“三中一華”目前跟投金額占總金額的44.7%。有趣的是,中金公司與中信建投保薦承銷收入僅相差5400萬,跟投金額卻相差1.7億元。
來源:公司公告及wind、天眼查數據整理對于券商能動用多少自有資金無具體披露。但某小型券商人士對新浪財經表示,跟投子公司的注冊資本雖然不能代表其自有資金的具體的金額,但是規模應該與總公司是等比例大小的。從跟投注冊資本金來看,中信建投、中金公司跟投子公司分別擁有140億元、80億元,頭部券商實力雄厚。
相比之下,英大證券、東莞證券跟投子公司注冊資本金僅為8000萬元、1億元,基數小導致跟投一個項目占用的資本金相對較高,比例分別為64.40%、29.32%。
上述統計僅為階段性數據,因為擬上市企業的數量一直在增加。假設券商科創板業務保持持續性,目前已受理企業(剔除終止審查)能順利上的話,中金公司還將跟投4.7億元,合計擬跟投10.3億元,占跟投子公司注冊本金比例為12.87%,相當于約一年的業務量。
累計跟投金額前五名券商中,除了英大證券、中天國富、東莞證券因注冊資本金較低導致占比高,華泰聯合證券剩余擬上市項目12個、國泰君安剩余擬上市項目5個,合計跟投比例也分別達到23.14%、20.20%,跟投子公司或資金承壓。
來源:公司公告及wind、天眼查、證券協會數據整理但在業務實踐中,跟投子公司的注冊資本金隨時可能增加,券商是否會為了避免跟投而選擇減少保薦業務賺錢,還有待考證。
因此,新浪財經按照累計跟投資金/券商凈資本(2018年),發現占中金公司2018年凈資本僅2.88%,最高的瑞銀證券累計跟投金額占凈資本的7.1%,77家券商僅11家擬跟投資金占凈資本的比例在1%以上。可以說大部分券商尚有余力。
值得注意的是,券商凈資本并不單純用于跟投業務,還涉及到例如股票質押等其他業務。對此王驥躍表示,10億元的跟投資金對券商來說不算多。
跟投+保薦制度是否有效?
科創板跟投+保薦制度設計之初最重要的兩個目的是解決“薦而不保”問題以及加強把關作用以及對發行價格進行約束。
“目前看來這一制度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沒有起到作用,唯一的作用很可能是券商談費用時加價。”王驥躍表示,“當保薦承銷費率大于跟投比例的時候,保薦機構的理性選擇是盡可能提高而不是降低發行價,當下的收益比未來更靠譜些。大多數項目的保薦承銷費率都超過跟投比例2~3個百分點,即使兩年后跟投部分全部虧損,保薦機構總體上也是沒虧的,只是少賺了一點,更不用說虧光的概率為零。”
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何南野則認為,跟投機制對券商形成了強有力的約束。一方面,券商對項目初始的判斷和立項更為嚴格,在源頭上可以保證申報項目的高質量,另一方面,券商投行部門、內核質控部門對項目風險的把控也會更加盡職盡責,同時券商的直投部門也會在初期就提前介入,各方積極參與的生態,有利于保證項目的質量。因此跟投機制,從整體上來說是有利于項目質量把控的,監管所期待的跟投作用也在不斷發揮。
但對于保薦機構來說,更關心的可能是創業板將推行注冊制,那么創業板保薦項目是否需要跟投?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創業板如果不需要跟投,券商可能產生相對偏好。持續跟投對券商自有資金可能會產生壓力,但眼下的業務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