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回味年夜飯:剩下的是飯,想留住的是情
和家人吃頓年夜飯叫“年”,陪父母吃幾頓年節菜燴成的“折籮”才叫過年,它的意義在于多一點、再多一點的陪伴,
再宏大熱鬧的年夜飯,都止步于當時鐘指向午夜12點的那一刻。年夜飯從來不講究“不夠再添”,而取意“年年有余”,所以剩菜就是年夜飯必然的副產品。
剩菜剩飯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有著一波三折、幾上幾下的經歷,甚至有點矛盾:好面子,但是又不愿意浪費食物。物質匱乏時期,剩菜剩飯幾乎不存在,當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飲食的要求從果腹變成炫富,“打包”被看不起,一頓飯只有剩下,主人才不算“小氣”。幸而浮夸之風得到遏制,綠色生活、反對浪費讓大家心態回到正軌,剩菜剩飯的“光盤行動”成為應有的習慣。
年夜飯的剩菜對家家的冰箱存儲能力都是考驗,曾有過這樣的新聞:老兩口為了兒女回家團聚,做了十多個菜,但是孩子短暫停留各自離開,吃剩菜就成了兩位老人每天的生活內容,最終剩下時間過長的菜讓老兩口進了急診室。雖然老人在年夜飯那一頓的時候,體現出來的是毫不計較的大方,但如果仔細觀察,父母在過年氣氛逐漸消退之后,又迅速回歸到了節省與簡樸的生活習慣中。有人因為工作的忙碌、有人因為各種其他的應酬和聚會,讓自己真正在家吃飯的時間以小時計算,當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之后,年節菜的剩菜剩飯,連同歡愉熱鬧之后的冷清,一并留給了父母。
剩菜在北京的土語詞典里,有一種很形象的叫法叫做“折籮”:酒宴吃罷,剩下的菜肴,不問種類,全倒在一起。這樣的剩菜加熱方法,讓原本風味不同、烹飪手段不同的各色菜品在這一“折”中找到了彼此味道的融合,這道菜的醬汁,溫熱著那道菜的食材,最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配上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這樣的吃法不再受餐桌禮儀和觥籌交錯的束縛,在過了年三十的熬夜、初一初二的回門走親戚之后,這正是屬于自己的無法取代的美味。
和家人吃頓年夜飯叫“年”,陪父母吃幾頓年節菜燴成的“折籮”才叫過年。它的意義不在于本身有多么美味,而在于多一點、再多一點的陪伴,在于這種家常味道在你的心中和父母心中,被賦予了怎樣的記憶,創造了怎樣的回憶。
新京報記者 王萍
編輯 彭雅莉 校對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