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畝竹林,十里水聲。1月24日是除夕,在潮州北部鳳凰山區,順著平坦潔凈的柏油路蜿蜒盤山進入叫水坑村,用石塊壘成的景觀墻映入眼簾,水車悠悠轉動。村里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到處洋溢著春節喜慶的氛圍。
對于村民林金思一家來說,今年春節更顯特別。曾經,他們是村里的貧困戶,林金思以一人之力扛起了家里5人的生活重擔。如今,憑借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和自己的努力拼搏,家里新房子終于落成,而今年他們也準備“脫貧摘帽”了。
“一樣是種茶,以前一年的收成只有1萬多元,日子過得緊巴巴。”林金思裝著茶葉,準備賣給專門從汕頭驅車前來的顧客。他笑著說:“現在茶葉質量提升了,每斤價格上漲了幾十元,每年采茶1000多斤,收入有好幾萬元。”
叫水坑村是廣東省定貧困村,也是潮州市四個自行幫扶村之一,曾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而經濟落后。林金思稱,以前村里進茶園的路是狹小的土路,坑坑洼洼,挑著肥料上山都要兩三個小時,天氣熱的時候,茶葉運下山容易悶壞,生產效率低。“現在騎摩托車,十幾分鐘就能到茶園了。”
叫水坑村駐村第一書記蔡慶輝介紹,2016年開始,扶貧駐村工作隊便著力解決村民最迫切的生產問題,完善生態茶園道路及灌溉配套設施建設,改善茶園生產條件。
“山路崎嶇狹窄,施工地點路程遠,當時還是用騾子來扛水泥砂石的。”蔡慶輝說,溪香花至尖坑路段短短600米用9頭騾子運輸材料,還修了10多天。現在村里通往茶園的機耕路已經有5條,全部鋪上水泥路,大大方便了村民管養茶園。蔡慶輝表示,今年他們將繼續修建茶園道路,還向省水利廳申請100萬元專項資金,修建村水利工程,用于茶園區的用水灌溉。
村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生產技術也需提高。如何科學制作茶葉?怎么掌握病蟲害防控?一個個茶農經過專家授課后,開始優化茶葉種植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貧困戶還用上了全套的現代化制茶生產工具,包括搖青機、炒青機、揉捻機、烘焙機等。這些“功能升級”的制茶農具,都是由村里為扶貧戶提供全額補貼所購置的。
交通環境不斷提升,產業旅游得到發展,這個隱藏在山水之間的貧困村正發生蛻變,成為了鄉村旅游的打卡點。如今,漫步叫水坑村,柏油道路平坦潔凈、成片竹林沙沙作響,嶄新路燈分布有序,竹籬笆、鮮花綠植等點綴其中,甚至還擺上了24小時零食飲料售貨機。
每逢節假日,叫水坑村就會迎來大量的游客,聽瀑流、賞美景、品佳茗。叫水坑村黨支部書記林澤程介紹稱,為了做好生態旅游文章,叫水坑村計劃將分產到戶的1500多畝竹林由村經濟合作社統籌起來,成立村旅游發展公司,按照“公司+經濟聯合社+農戶”模式,發展生態旅游項目。“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茶區變景區。”林澤程說,希望以此增加村民和集體經濟收入,增強村集體的造血功能,加快三產融合發展,高質量打造鳳凰茶旅小鎮。
南方日報記者 紀金娜 達海軍 通訊員 林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