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倫貝爾1月27日電 題:中國最后的狩獵民族:神秘“樹中人”的新時代幸福生活
作者 張瑋 侯玉鵬
“孩子們都回來啦,我提前做了些小禮品,不然不夠分。”27日,66歲鄂倫春族獵民滿古梅在明亮的磚瓦房里,忙活著整理她提前制作好的鄂倫春民族特色手工藝品,笑得合不攏嘴。
聚居在中國北疆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的中國最后一支狩獵民族—鄂倫春族,因為“旅游經濟”的發展,今年的春節分外熱鬧。
圖為鄂倫春族民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 侯玉鵬 攝鄂倫春族是中國三少民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之一,世代游獵于大小興安嶺,被譽為神秘的“樹中人”,總人口8000余人。
聊起鄂倫春族的春節,滿古梅用不熟練的漢語介紹道,過去鄂倫春人都生活在大山里,家家都住“斜人柱”(鄂倫春族的住所),年前家里的男人成群結隊拿著獵槍,帶著獵狗去深山里捕獲獵物,儲備過年的食材,用狍子、犴等動物的筋和毛皮交換米、鹽等生活必需品。
1996年,鄂倫春自治旗實施禁獵,鄂倫春民族走上了發展現代產業之路,成功實現了一個人口較少民族“社會形態、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歷史性跨越。
現在的鄂倫春族民已經從山上搬到城里的磚瓦房和樓房里居住,張燈結彩地過春節。
“打獵的時候靠運氣、種地的時候靠天氣,咋都不如現在,村里搞起特色民俗旅游,村民靠旅游增加了收入,我們也能過個‘豐厚’的中國年。”鄂倫春多布庫爾獵民村的村民杜霞如高興地說,如今他靠旅游經濟住上了新樓房。
多布庫爾獵民村是中國560個旅游重點扶貧村之一,民俗特色旅游已經成為帶領該村村民致富的“中堅力量”。
資料圖。圖為鄂倫春獵們在“斜仁柱”前掛燈籠。 侯玉鵬 攝多布庫爾獵人部落旅游景區負責人李林濤告訴記者:“我們現在的旅游發展基本形成產業鏈條。景區餐廳的食材大多是村民們自己采摘或者種養殖的農副產品,而且還有很多村民在景區內工作,解決一部分就業問題。”
豐富的自然、歷史、民族、文化等資源奠定了鄂倫春自治旗快速發展旅游產業的基礎。當地推出鄂倫春民族文化、拓跋鮮卑歷史文化、森林生態文化、冰川遺跡地質文化、遠古彩繪巖畫等5張文化名片,著力打造民族歷史文化旅游品牌。
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鄂倫春自治旗全年接待中外游客93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7.32億元(人民幣,下同),分別同比增長17.3%和17.04%。
鄂倫春族長期生活在山嶺中,世代傳承的狩獵文化、森林文化在現代旅游業的發展推動下,也顯得越發珍貴。
滿古梅是鄂倫春獸皮制作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她告訴記者:“這幾年,除了在景區內做展示,我受邀先后去過澳大利亞、中國內地、澳門、非洲等國家和地區大大小小10多個城市,參加各類民族文化的展示活動,并且招收了不少學生,也成為不少學校的‘特別’講師。”
“年前,我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補助金、退休金、外地講課費……加起來差不多兩萬塊啦。”滿古梅從沒想過山嶺里的手藝能讓她過上新時代的幸福生活。
滿古梅說,老祖宗留下的習俗文化不能丟,鄂倫春族世代生活的青山綠水不能丟,這是給子孫后代留下的寶貴財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