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中國,溫飽是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那時的生產力比較落后,糧食的產量并不是太多,一旦遇到天災比如說干旱或水澇,那很難會收獲太多的糧食,百姓們的溫飽得不到解決,只能四處挖野菜充饑。
隨著農業的產業化到來,水利設施也迎來了硬化,莊稼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強。盡管2019年的干旱比較嚴重,可小麥的產量卻創下近年來新高。
產量的增加,主要還是農藥化肥的助力,只是近年來農資產品的價格逐步提升,糧價反而呈現出低迷的狀態,農民普遍面臨“豐產不豐收”的局面,應該如何維護農民的利益?
農民都在呼吁提升糧價,這樣才能保證莊稼人的利益,可專家卻表示,若糧價提升,會讓城里人的恩格爾系數增加,消費市場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的狀態,事實真是如此嗎?
其實糧價對恩格爾系數的影響非常有限,價格提升1%,會提高0.01%的通貨膨脹。
可見糧價適當的上漲,并不會讓恩格爾系數有太多的影響。反而城市里的農副產品物價一直在上漲中,糧價始終沒有上漲,2014年至今反而低迷不振。
糧食是目前所有商品中泡沫程度最低的食品,其價格多年里一直保持平穩,對市民來說自然是好事,可在通貨膨脹的前提下,糧價不漲,這也是對老農們的傷害,大家實際的收入一直在降低,可以毫不夸張的說,3億農民損害自己的利益,從而去補貼14億人口。
不少城里人抱怨,城市的農副產品價格高,年年都在上漲,每個月的開支成本提升。實際上這和農民沒有半點關系,一種農產品的收購價和在市場的售賣價差別很大。
比如說白菜產地價1毛錢,到了超市里賣到了1元;南瓜產地價2-3毛錢,市場內賣出了2-3元;西蘭花產地價5-8毛,市場賣到了5元左右。
這幾年農民根本沒賺上什么錢,甚至連本錢都賺不回來,可到了超市里卻賣出高價。其實食品的市場價,受利益集團的控制,他們為獲得可觀的利潤,也會提高賣價,賺多少錢和農民并沒有太多的關系。
專家對糧價提升比較在意,認為會讓居民的購買負擔增加,其實只要上漲到2014年的水平,農民就已經很滿足了。
實際上這幾年的糧價一直在低迷下跌中,農業的補貼并不是太多,誰來為農民的利益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