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5日電 據馬來西亞《詩華日報》報道,近日,據馬來西亞衛生部數據顯示,馬來西亞華人患癌機率比其他種族來得高,其中鼻咽癌發病率最高。對此,馬來西亞癌癥研究機構首席執行員張素芳認為,主要原因之一為華人特別愛吃腌制品,包括咸魚、咸菜等等。
針對亞裔體質研究對癥療法
不同的體質都有個別合適的減肥法,更何況是癌癥治療。有鑒于此,馬來西亞癌癥研究機構針對亞洲人體質研發出針對式的抗癌療法,達到真正的對癥下藥,提高病患康復率。
“很多人誤以為癌癥只有一種,其實不然。”張素芳解釋。基于基因遺傳的關系,目前已發現有超過10種乳癌,而且不同種類的癌細胞有不同的癥狀,治療方法也會不同。“所以才會發生同一療法只對部分乳癌患者有效的情況。”
此外,他們亦根據亞洲人士進行了乳癌研究,發現亞洲人的癌細胞周遭的微環境中,有多種能夠控制癌細胞生長的免疫細胞系統,可對不同治療作出不同反應。“透過各類的研究工作,我們能為患者提供不同的治療方式,進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張素芳表示。
雖然康復率得以提高,但張素芳認為,患癌人數將會越來越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馬來西亞平均每年有4萬人被確診患上癌癥。“邁入高齡社會,馬來西亞會有越來越多老人,患病人數也會大幅增長。”
很多人總會覺得沒有需要投資癌癥研發中心,因為國外藥廠會進行研究。“藥廠始終是生意人,他們只會注重在購買能力較高的國家。”有鑒于此,馬來西亞癌癥研究機構致力研究亞洲人較常見的癌癥,包括口腔癌、頭頸癌等,以便能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
頭頸癌合成疫苗預計2020年面市
張素芳直言,70%的癌癥死亡率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而到了2030年更會增加至超過30%。她以口腔癌為例,每年有30萬個病例,80%是發生在印度,即便有藥廠研發出藥物,但當地的購買能力很低,導致死亡率還是極高。
“目前大部分的治療方式源自西方國家。”張素芳坦言。她認為,雖然治療方式基本上大同小異,但透過了解病患種族、居住環境、癌細胞種類將有助于提高療效。
免疫療法是透過重新教育和訓練病患免疫系統辨識癌細胞,并將癌細胞殺死的治療方式。目前,研究機構已研發出可用來治療頭頸癌的合成疫苗,利用分子技術找出病人癌細胞獨有,而正常細胞沒有的蛋白質碎片,經過多合成過程,并將它們與免疫佐劑混合,再注射回病患身體,激發免疫系統主動去殺死癌細胞。
“目前已進入小白鼠測試階段,預計2020年會推出。而且基于是透過自身免疫力攻打癌細胞,因此估計帶來的副作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