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4日電 據澳洲網編譯報道,每天早上,走進墨爾本博士山(Box Hill)圖書館,你會看到一排排的嬰兒車。推車來的大多是孩子的華裔祖父母,在小朋友玩耍的時候,這些講中文的老人也有機會聊聊生活瑣事。
第一次坐飛機
王阿姨來自中國浙江舟山,也是近些年來不遠萬里來澳大利亞幫孩子帶娃、做家務的中國祖父母的一員。
還沒有移民的她每過一段時間就會飛來墨爾本,為女兒帶孩子、做家務。 “這是我們的義務。累是有點累,但是累中有樂。這個寶寶很可愛。累也就忘記了,”在接受ABC中文采訪時,58歲的王阿姨這樣說。當時她正與女兒欣婷帶著小茉莉參加在墨爾本東南蒙納士市社區中心舉行的一個親子活動。
王阿姨喜歡跳廣場舞,但是在墨爾本居住的時間不固定,再加上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她很難繼續她的興趣愛好。“我女兒他們上班去了家里沒人的時候,寶寶睡著了,我一個人看看手機,看看微信什么的,也有點失落,也有點寂寞。”
王阿姨第一次來澳大利亞還是在女兒欣婷生孩子時照顧女兒坐月子。那是她有生以來第一次坐飛機。 “我媽真是在我嫁到澳大利亞之前,從來沒有坐過飛機,她甚至沒有近距離地看到過飛機。她也很害怕一個人在空中的感覺,”欣婷說。“但是她會為了她的女兒,這樣一個人背著大包小包,帶過來。這樣千里迢迢,不遠萬里來看我,來幫我帶娃。” 在欣婷的混血娃娃茉莉大概10個月大的時候,欣婷的媽媽回國去了。“那個時候,幾乎都是我一個人帶孩子。我覺得非常得累,尤其是小茉莉她晚上睡不好,我也是在晚上睡不好的狀態下,白天還要照顧她。”
“然后,我媽媽一回來,我就感受到了很明顯的區別。我都有時間出去喝喝咖啡,思考一下人生了。讓我覺得有一種break的感覺和休息的時間……我們整個家庭就覺得輕松很多。”
“要給寶寶喝熱的”
代際與跨文化之間的差異在小茉莉降生后似乎就凸顯出來了。 “說沒有沖突肯定是假的,”欣婷說。尤其是在欣婷這樣一個中西合璧的家庭。欣婷說媽媽就像打游擊一樣展開了“持久戰”。
“我媽媽一定要給我女兒穿襪子,不管什么時候,哪怕天很熱的時候,我媽媽覺得中醫養生,腳一定要保暖。我老公就覺得這么熱的天,襪子不用穿。有時候很有趣,比如說我把襪子脫掉,我媽穿上,我老公襪子脫掉,我媽給我女兒穿上。就是這些很小的小事情,”欣婷說。 欣婷的媽媽則說:“我女婿他們都喜歡喝冷的,我要給寶寶喝熱的,溫的。他們有時候給她喝冷的,我有些不愿意”。
因為種種情況,王阿姨每次來只能獨自一人來澳大利亞,老伴兒留在家里,為了女兒和小茉莉兩人分居兩國。 和王阿姨一樣,來自北京的老兩口杜阿姨和張叔叔也是已經不止一次來到澳大利亞幫兒子兒媳帶孩子、操持家務了。
“她做家務、看孩子多,我主要是做飯,”張叔叔說。 “買東西,休息他們帶著我們去,要是不休息,平常我們倆自己去買,”杜阿姨介紹說。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二老與兒子兒媳有著不同的看法。“有好幾回按照中國話講我都想揍他,但是他爸爸不讓揍,連嚴厲的話都不能說,”張叔叔說。“咱們的觀點是孩子不老實,揍他一頓,可人家現在不是那么教育。”
“咱們少管一點兒為好,您知為什么呢,肯定是觀點不一樣,我們那會兒把我們的孩子養大了,他的生活標準和教育觀念都不一樣。所以他們這下一代什么觀點,我們基本上不參與。”
移民家庭祖父母的貢獻
新南威爾士大學一個研究小組目前正在對來自中國、越南和尼泊爾的移民家庭中祖父母照看孩子的情況進行研究。 瑪拉·漢密爾頓博士(Dr Myra Hamilton)說,他們發現在這些移民社區中,祖父母在照顧孫輩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澳大利亞統計局的數字顯示,2017年,澳大利亞有86.45萬名兒童每周平均有10個小時由祖父母照看,這意味著每周祖父母照顧孫輩的總時長達到了880萬小時。 統計局指出:“使用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型,假設置換成本基于澳大利亞正規兒童照顧的平均成本(不包括家庭照看),這相當于一周8400萬澳元,或一年44億澳元”。
上個世紀90年代從北京移民澳大利亞的夏元麗曾在母親的幫助下帶大了自己的兒子,現在兒子兒媳生了外孫、外孫女,她更是責無旁貸幫忙照看。 “我們這個家庭還是保留了中國的文化傳統。我們帶了第一代,其實這一代大多數工作都是由我母親來做的。所以我能體會她讓我省了很多時間可以在外面工作。現在孩子們長大了,他們要去工作,我們也可以幫他們一下,讓他們能騰出更多的時間走出去,去工作。”他們老兩口和兒子一家四口選擇三代同堂的生活方式。
“我們中國人其實更喜歡享受天倫之樂。到了我這個年齡的時候,看到孩子們天真幼稚的樣子,你會覺得非常非常地開心。可能比你掙了100萬還開心吧。”
“相互照應,也要相互尊重” 盡管如此,在澳大利亞生活相當長時間的夏元麗還是希望有自己的空間。 “當然,我們住在澳洲20多年了,我們肯定會多多少少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響。所以就摻在了一起了。”
她說在中國,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會幫助看孩子。但是很多人卻把這個事情程序化了,認為是理所應當的。 “作為我來說呢,我自己肯定不會全身心地做這件事情。因為什么呢?這樣的話實際上這對于年輕人來說也不是一個最佳選擇。因為你要放手讓他們為教育下一代和下一代孩子們打成一片更多地接觸。”
“我就是家里的‘奴隸’,高興還來不及呢”
幾十年前移民自中國臺灣的夏雪和來自馬來西亞的丈夫也在退休后幫助照看六個孫子、孫女。她說盡管她的大半生都是在澳大利亞度過的,但是不論哪里來的華人,幫助照看下一代都被視為己任。 “我覺得我有責任,因為這也是我們的后代。對我們來說,這是義不容辭的。”
夏雪承認從澳大利亞文化的角度來看,來自中國大陸的祖父母干起活來有點兒像是家庭的“奴隸”一樣,完全忘記自我地干著各種家務事,還要看孩子。“按照澳大利亞的習俗,讓父母照顧孩子是要給鐘點費的。但是作為祖父母,我們是不會要的。”她認為祖父母和孫輩的接觸及建立堅實的關系十分重要,不能一年只見一次面。
夏雪還說她在照看孫子、孫女時還特意把中華文化、中文教給孩子們,讓他們知道自己來自哪里。曾經在澳廣工作過幾十年,近八十高齡還活躍在澳大利亞電視屏幕上的夏雪在家里特別為孫子、孫女們開辦了家庭式的中文課堂,還借著華人節慶把習俗落實到行動中。 “例如端午節、中秋節和春節,我們給他們紅包,他們要給我們磕頭。
無論如何,我們是祖父母。” 與許多剛為人父母的移民一樣,欣婷在自己成為母親后,才對母親的奉獻有了更深層的感悟。“有首歌叫做《漂洋過海來看你》,這寫的是一個愛情故事,但是這用在我媽媽對我的母愛上是非常的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