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慶閱兵前夕,看似世界統一造型的攻擊11隱形無人機露面了,但令人驚訝的是該機機身沒有任何氣動控制面,也沒有尾翼、襟翼、副翼等氣動控制機構。相反,機身各部分的多個噴氣溝槽清晰可見,通過這些主動氣流控制的溝槽可以提供無人機的滾轉角、傾斜角和俯仰角等各種飛行控制。這就是當今世界最新潮流的射流矢量推進技術,該技術與現有F22戰斗機矢量推力具有相似性,但要先進得多。我國攻擊11無人機用顛覆性六代機技術,簡捷高效地實現全矢量推力
攻擊11隱形無人機通過機翼上的六個矢量噴氣孔實現飛行控制
據悉,第6代美軍戰斗機將采用翼身深度融合的飛翼外形,整個機身平面平滑且無凸凹,消除了隱形機機機體上許多關鍵區域的雷達較高反射。如果進一步提升隱身涂層和比例較高的復合材料水平,美軍第6代戰斗機的隱身能力將比F-22隱身戰斗機再高出幾個數量級。再加上該機沒有垂直和水平尾翼,這表明,美軍第6代戰斗機可能采用攻擊11隱形無人機類似的射流矢量控制技術,以控制飛機的俯仰和滾轉。如果是這樣的話,美軍第6代戰斗機應該具有超機動性和深度隱身。
第6代美軍戰斗機與F35協作
隨著射流矢量推進技術的應用,飛機將具有更遠的航程、更高的速度(由于阻力的減小)、更強大的隱身能力(氣動控制面間隙已是較重要的反射源)。攻擊11隱形無人機應用了兩種創新的射流主動控制技術。一種是機翼循環控制技術,即從發動機中引出高壓空氣,通過機翼后緣的小溝槽噴出超音速氣流進行主動控制。另一種是射流推力矢量技術,即通過在溝槽中調控次級噴射氣流大小從而對主噴氣偏轉方向產生控制力。
射流矢量推進技術原理
機翼循環控制技術主要從發動機引出氣流。通過溝槽將氣流吹到柯恩達曲面來實現的。在機翼后緣的噴氣口中,氣體以超音速噴射形成升力,從而可以產生增加襟翼升力和減小襟翼升力的主動控制。此外,無人機的滾轉可以通過兩邊主翼的噴射氣流方向變化來實現。而射流推力矢量技術通過次級噴射氣流改變發動機噴氣方向,從而控制無人機的縱向俯仰。
攻擊11隱形無人機沒有任何機械控制面
射流矢量推進技術是在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剛開始用來替代簡單的機械式升力襟翼,后來才慢慢應用開來,但基于當時的技術,發動機引氣量太大導致了瓶頸。因此,如何大幅度降低引氣量是關鍵,足夠的引氣量才可以產生足夠的控制功率所需的射流矢量推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發動機引氣量已減小到現代發動機完全負擔得起。全新的射流主動控制技術只使用不到1.8%-3%的發動機排氣。在飛機巡航階段,平均引氣量為0.5%的發動機排氣量,對飛機航程的影響僅為1%。從性能角度來看完全是可以接受的。另外,次級射流是通過向主射流通道下方或上方的反應曲面的射孔噴射氣體來實現的。結合次級噴射孔中的大臺階,可以將300℃和0.8馬赫的主射流矢量化,實現飛機俯仰控制,最大主射流偏轉角為正負10度。
國外射流矢量推進技術研究
未來無人飛行器的優秀特性包括飛行性能高、復雜度和成本降低、以及隱身性能的改善等。射流矢量推進技術具有重量輕、體積小、結構簡單、控制力足夠、使飛機外緣平滑無縫、沒有表面間隙的潛力。今后射流矢量推進技術將全面擴展作戰任務類型,以及故障和控制多余度的設計。保證所有射流矢量推進飛機的生存能力、可承受性和韌性。(作者署名:伽利略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