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機一般是雙機編隊(也有特殊的三機編隊,即一長機配雙僚機結構)。 長機為主,僚機為輔。 長機由有經驗的飛行員擔當,僚機通常是新飛行員,只有長機能夠主動攻擊敵機,僚機負責掩護和觀察長機的后方,不能離開長機主動攻擊敵機。 僚機的職責就是幫助長機完成各種任務。 僚機的首要職責是保護長機,讓長機把全部精力集中到攻擊上去。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如出現僚機的攻擊位置更佳時,也可由僚機發起攻擊,而由長機來掩護。在朝鮮空戰中,我空軍就有好幾次這樣的戰例,靈活機動地消滅敵人。另外,告訴你,據說這一戰術是陳納德將軍在二戰中首先使用的。
長機是編隊飛行中,率領和指揮機群執行任務的飛機,也叫主機。 僚機是編隊飛行中跟隨長機、接受和執行長機指令的飛機。
現代戰爭中雷達和超視距導彈過于強大,長機僚機幾乎只有帶隊跟隊的區別。過去經常打纏斗,當你被咬尾、垂直翻滾兩周半、突然轉動機身180度并保持后拉操縱桿進行反轉S機動時,你會很難同時觀察敵機的位置和飛行軌跡,如果盲目飛行就有可能把自己再次至于敵機前方,所以需要有人幫你報告敵機位置和方向。但這都是理論,真打起來僚機和僚機也會互咬,有些僚機還會加入到長機的纏斗中,變成4機纏斗……不過多機纏斗是很危險的,撞機可能性比擊落可能性還高,所以僚機應在恰當時刻突入纏斗,長機則應盡快脫離纏斗。
長機在左,僚機在右。這個模式仿佛是天經地義的,但是究其來源,卻不是容易說清楚的一件事情,因此對這個問題做一番探討。
1914年8月,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發明不久的飛機就投入亂戰場。同年10月5日,法軍飛行員約瑟夫·弗朗茨和機械員兼觀察員路易·凱諾中士駕駛一架瓦贊飛機,使用一挺劉易斯式輕機槍擊落一架德國阿維亞蒂克雙座偵察機,首開空戰用機槍擊落敵機的先河。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空戰,拿起各種武器進行戰斗的,如石頭、手榴彈等等,作戰也是單機對單機的中世紀式的“騎士”戰斗。德國飛行員馬克斯·殷麥曼與奧斯瓦爾多·波爾克率先搭檔,組成雙機編隊,長、僚機配和作戰。殷麥曼發明了最早的空戰戰術“殷麥曼翻轉”,在以后,空戰編隊與戰術大發展,如v形三機編隊,防御型的六機“大圓圈編隊”等。法國人隨后發展出“拉弗伯雷大圓圈”,英國工程師蘭徹斯特則在1915年提出了著名的空戰戰術經驗方程――蘭徹斯特方程,要求集中兵力克敵。
第一次世界大戰最主要的編隊模式是三機v形編隊,此種隊形觀察角最大,容易保持。德國在西班牙內戰因為bf109數量少,不得以采用了一字形兩機橫隊編隊法,發現比v形編隊更機動靈活,因此寫入了戰斗條令。在不列顛空戰中,德國的一字形橫隊編隊讓固守v形編隊的英國空軍吃盡了苦頭。二戰以后,長、僚機兩機編隊模式逐漸成為通行的戰斗機基本戰術編隊單元。
論戰術編隊,海軍編隊的歷史更長久,但是海軍的平面作戰與空軍的三維作戰區別太大,海軍陣形無法照搬到空軍陣型中來。
海軍戰斗過程可以簡化到發現-攻擊這個最基本的過程,在視距內作戰的年代,強調火力與防御的戰列艦橫行一時,而在飛機布滿天空的時候,首先發現敵人成為最重要的,隨后的火力投送也靠飛機“超視距”完成了。在陸地上,英國首先發明了“水柜”――坦克,名稱是“陸地巡洋艦”,里面就包含有對海軍致敬的意思。坦克成為復活的古代“戰車”,坦克在平面作戰中面臨戰列艦一樣的問題,互相發現基本一致,除了火力更強以外,防御性能也是決定要素。雖然目前“超視距空戰”的發展如火如荼,美軍最先進的f22戰斗機依然擁有機炮,視距內作戰依然是所有空軍的常規操演科目。
在二戰后,總結出經典的空戰四要素:高度、速度、火力、機動,壓根沒有戰列艦與坦克所要求的“防御”這一項。無法想象一身凱甲的飛機如何參加戰斗,因而海戰與陸戰中的平面幾何戰術根本不能應用到空戰中。
在越戰中,美海軍開始使用的是二戰、朝鮮戰爭中大量使用的四機不對稱楔形的“四指”編隊。很快在高速戰斗機上美國海軍就恢復成更為古典的兩機一字形橫隊,只是更為松散。這種編隊至今仍為以色列空軍、德國空軍、英國空軍等很多國家空軍采用。美空軍則使用了“四指”編隊發展而來的“流動四機”編隊,兩組雙機在平面中的位置分別是1號長機在前,2號僚機在左后;2組在1組的右后,4號僚機在3號長機右后。美國空軍最后也采用了兩機一字形松散橫隊,密集編隊不再成為現代空戰中的主流編隊。(作者署名:左手槍炮右手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