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7日,印度總理莫迪發表電視講話宣布印度已經成功進行了反衛星試驗,使用反衛星導彈成功擊落了一顆低軌道衛星。這次試驗標志著印度正式躋身“反衛星俱樂部”。由于印度的反衛星導彈是由反導攔截彈改進而來,這次試驗也間接展示了印度的高層反導實力。本文就將詳細分析印度反導反衛星計劃的前世今生。
一、源起
印度的反導計劃始于20世紀90年代。1995年,巴基斯坦的哈塔夫-4 中程彈道導彈開始服役。該型導彈的服役使得巴基斯坦的彈道導彈武器庫變得更加強大。為了應對巴基斯坦彈道導彈的威脅,印度開始尋求裝備反導系統。印度首先考慮的是向俄羅斯采購兼具防空反導能力的S-300防空導彈系統。然而,印度和俄羅斯就采購S-300的談判卻曠日持久進展緩慢。
這是因為,在和俄羅斯人談判的同時,印度人已經在和以色列談判了。印度更希望向以色列采購“箭”式戰區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然而,反導系統的戰略地位極高,不是想買就能買的,更何況,“箭”式戰區彈道導彈防御系統是美以聯合研制的。沒有美國人的同意,以色列人無法出售整套裝備給印度。然而,這筆跟以色列的交易雖然最終沒有做成,但印度還是設法購進了部分“箭”式導彈防御系統的雷達,這對后來印度自己彈道導彈防御系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AAD攔截彈發射瞬間
1998年5月11日,印度在拉賈斯坦邦博克蘭基地進行了3次核試驗。2天之后,在同一地區,印度又進行了2次核試驗。同年5月28日,巴基斯坦在俾路支省查蓋縣的拉斯島山進行了賈蓋-I核試驗,正式成為世界上第七個成功開發并且試驗核武器的國家。一時間,南亞核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面對核彈頭的威脅,印度開發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渴望變得越來越強烈。
1999年的印巴卡吉爾沖突最終促使印度痛下決心發展自己的反導系統。卡吉爾沖突是印巴均成為核大國之后的首次軍事沖突。在沖突最激烈的時候,巴基斯坦曾威脅使用核武器。時任巴基斯坦外交部長沙姆沙德·艾哈邁德聲稱“如果局勢升級,巴基斯坦將會使用武器庫中的任何武器以保證領土完整。”巴基斯坦的核威懾使得印軍的常規力量優勢在相當大程度上失去了意義。
在常規武器方面擁有巨大優勢的印軍在卡吉爾沖突中反倒沒占到什么便宜。這和1971年的印巴戰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事實刺激了印度人,使得印度最終決定發展反導體系,希望以此來削弱巴基斯坦核威懾的可靠性,奪取戰略主動權。
印度核試驗
1999年,印度正式啟動了自己的彈道導彈防御計劃。該計劃的由國防研究和發展組織(DRDO)牽頭,有超過40家企業和科研機構參與。
印度的彈道導彈防御計劃遵循“兩步走”戰略。第一步的目標是具備攔截射程在2500千米以內,射高在80千米以內的中近程彈道導彈的能力。該階段的反導體系由高低雙層層反導系統構成。第二步的目標是具備攔截射程在5000千米以內,射高在150千米因的中遠程彈道導彈的能力。
在彈道導彈防御計劃的第一階段,印度人研制出了PAD和AAD兩種反導攔截彈。PAD攔截彈(Prithvi Air Defence)是以“大地-2”近程彈道導彈為基礎研制的。PAD攔截彈由兩級助推火箭(第一級為液體燃料,第二級為固體燃料)、殺傷攔截器、整流罩等組成。PAD攔截彈全長9.4米,彈體直徑1.1米,發射質量5000千克,攔截高度在50-80千米,主要針對的是射程在2000千米以內的中程彈道導彈進行中段攔截。
PAD攔截彈、AAD攔截彈和靶彈的對比
PAD攔截彈采用組合制導的方式,在大氣層內,攔截彈由慣性導航系統制導,并根據地面雷達站傳輸的數據進行彈道調整。在大氣層外,則采用主動雷達尋的制導的方式,引導殺傷攔截器摧毀目標導彈。PAD攔截彈的最大速度可達1.7千米/秒。其殺傷攔截器采用裝備無線電近炸引信的破片殺傷戰斗部。
由于使用了“大地-2”導彈的成熟技術,PAD攔截彈研制進度相對較快。2006年11月,PAD攔截彈就進行了首次試驗。PAD攔截彈從奧里薩邦沿岸的阿卜杜勒·卡拉姆島發射升空,在50千米高度成功攔截了1枚由“大地-II”改進而來的靶彈。該靶彈能夠模擬哈塔夫-4 中程彈道導彈的彈道特性。
2009年3月6日,PAD攔截彈進行了第二次試驗。位于孟加拉灣的海軍艦艇首先發射了靶彈,該靶彈用于模擬射程為1500千米的彈道導彈的彈道特性。靶彈發射后,位于地面的“劍魚”遠程跟蹤雷達對靶彈進行了跟蹤,并引導PAD攔截導彈飛向目標。最終PAD攔截彈成功在75千米高度上摧毀了靶彈。
大地-2導彈
相比于PAD攔截彈,AAD攔截彈(Advanced Air Defence)由于沒有現成的導彈可供改進,其研制反而進展緩慢。直到2007年才進行了首次試驗。AAD攔截彈主要由單級固體助推火箭、殺傷攔截器、整流罩三部分組成,全長7.4米,彈體直徑0.66米,發射質量1.2噸,最大速度4.5馬赫 ,攔截高度在15-30千米左右,主要針對的是射程在1000千米以內的近程彈道導彈。AAD攔截彈采用的也是組合制導方式,在初段和中段由慣性導航系統制導,同時根據地面雷達調整彈道。
在末段,殺傷攔截器在主動雷達導引頭的制導下攻擊目標彈頭。2007年12月6日,AAD攔截彈進行了首次攔截試驗,成功在15千米高度上攔截了1枚“大地-II”彈道導彈改裝的靶彈,攔截高度為15千米。由于攔截過程發生在大氣層內,這次試驗被印度地面的光學系統觀測到了,并拍攝了攔截視頻。2010年3月15日,AAD攔截彈進行了第二次試驗。這次試驗由于靶彈偏離預設彈道墜海而宣告失敗。2011年3月6日,AAD攔截彈進行了一次成功的導彈攔截試驗。在此后的2012年,AAD攔截彈又成功地進行了兩次攔截試驗,宣告基本成熟。
AAD攔截彈尾噴管效果圖
2015年4月6日,改進版的AAD攔截彈進行了首次測試。這次AAD攔截彈是從發射筒而不是發射臺上發射的。但由于制導系統出現了故障,攔截彈最終偏離目標,宣告任務失敗。印度國防研究和發展組織分析了任務失敗的原因并進行了相應改進。
2015年11月22日,改進版的AAD攔截彈成功進行了反導測試。這次測試使用的是虛擬靶彈,攔截彈升空在后,收到了地面傳輸的虛擬靶彈的彈道路徑,并最終切入虛擬靶彈的彈道,和虛擬靶彈重合,即宣告摧毀了虛擬目標。此后AAD攔截彈又進行了多次試驗。在2018年8月3日的試驗中,靶彈模擬的是1500千米彈道導彈的彈道特性,還攜帶了多枚分導彈頭(其中包括假彈頭)。AAD攔截彈的殺傷攔截器成功識別出了真彈頭并加以摧毀。
和PAD、AAD攔截彈配套的是“劍魚”遠程跟蹤雷達。“劍魚”遠程跟蹤雷達是在以色列EL / M-2080“綠松”早期預警與火控雷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綠松”雷達是“箭”式戰區導彈防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1998年印度核試驗后遭到美國的制裁,由于“箭”式是美以聯合研制的,因此印度向以色列采購整套“箭”式戰區導彈防御系統的計劃遭到了美國的阻止。
“綠松”雷達是““劍魚”雷達的原型
然而,雖然沒有整套系統,印度卻設法買了雷達。印度分別于2002年7月和2005年8月向以色列采購了兩套“綠松”早期預警與火控雷達。“綠松”雷達是一種在500MHz到1000MHz的L波段運行的電子掃描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該雷達可以同時以搜索、探測、跟蹤和導彈制導模式運行,能夠探測500千米距離內的目標,并且能夠對速度超過3千米/秒(約合11馬赫)的目標進行持續跟蹤。
“綠松”雷達對目標的定位精度不超過4米,這對于攔截彈初段和中段的制導來說已經足夠。“綠松”雷達的天線陣列面積為9x3米,整套系統還包括安裝雷達和天線陣列的拖車、發電機、冷卻系統和雷達控制中心。
根據印度國防研究和發展組織匿名官員的說法,“劍魚”雷達雖然源于“綠松”雷達,但它性能比“綠松”雷達更強大,而且使用了印度國產的天線陣列、供電設施和計算機,本國化程度很高。2009年3月,“劍魚”雷達進行了首次反導測試。此前印度的歷次反導測試都是使用“綠松”雷達引導的。
PAD PDV對比圖,左圖為PAD攔截彈,右圖為PDV攔截彈
根據《印度時報》的報道,“劍魚”雷達能探測到600千米至800千米距離內板球大小的物體(直徑約76.2毫米),能夠持續追蹤速度超過12馬赫的目標。“劍魚”雷達既可以引導AAD攔截彈在15-30千米高度上實施攔截,也可以引導PAD攔截彈在50-80千米的高度上實施攔截,至今已經成功進行了十余次反導試驗,其中包括兩次高層反導試驗。
攔截彈、“劍魚”雷達、反導指揮中心、發射控制中心是印度導彈防御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PAD攔截彈、AAD攔截彈構成了印度雙層導彈防御體系,其能攔截射程在2000千米以內的中近程彈道導彈,基本達成了印度彈道導彈防御計劃第一階段的目標。
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的導彈防御體系是高度自動化的,一個導彈防御營可以同時攔截6個目標。理論殺傷概率高達98%(針對每個目標,同時發射2枚高層攔截彈,此外還有2枚低層攔截彈,萬一高層攔截彈中段攔截失敗,還有低層攔截彈可以實施末段攔截,以最大限度提升殺傷概率)。印度的雙層反導體系能攔截當時巴基斯坦幾乎所有型號的彈道導彈。
飛行中的“阿巴貝爾”彈道導彈,可以看出其整流罩明顯加大了,里面容納了多枚分導彈頭
事實上,印度的導彈防御系統遠非印媒吹噓的那么完美,仍然有很多缺陷。首先,印度的PAD反導攔截彈是從“大地”導彈改進而來,一級采用液體火箭發動機,飛行速度和加速度較低,反應速度比較慢。其次,印度的“劍魚”雷達是基于以色列“綠松”雷達改進而來。“綠松”雷達是L波段雷達,其頻率較低,因而分辨率也比較低。
美國的“愛國者-3”采用的是C波段雷達,而“薩德”則使用的是X波段雷達,分辨率更高。印度的“劍魚”雷達分辨率距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分辨率較低就意味著雷達難以對目標進行二維成像,精確識別目標的動態特性,容易被箔條,誘餌所欺騙。而且,以色列的“綠松”雷達只能在得知彈道導彈發射之后,再對其進行探測,卻無法確定敵方彈道導彈是否發射。在“箭”式戰區導彈防御系統中,探測敵方彈道導彈的發射這一任務是由美國的導彈預警衛星承擔的。
印度導彈防御系統作戰示意圖
印度的導彈防御系統只有雷達,沒有導彈預警衛星,其反應速度和效率會大大降低。最后,印度反導攔截彈上殺傷攔截器并非采用動能碰撞殺傷,而是采用破片殺傷。這會造成大量的碎片,如果碎片落在己方人口密集地區,有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此外,印度進行的反導試驗大都是針對固定發射位置發射的、飛行速度和方向已知且不具備機動變軌能力的靶彈進行攔截,成功率當然很高,卻不符合實戰情況。
二、發展階段
在印度人大力發展反導體系的同時,巴基斯坦人也沒閑著。2010年前后,巴基斯坦開始研制“阿巴貝爾”(Ababeel)中程彈道導彈。“阿巴貝爾”中程彈道導彈射程可達2200千米,是一款公路機動導彈。最重要的是,它能攜帶多個分導彈頭,大大提升了對印度導彈防御體系的突防概率。而且“阿巴貝爾”中程彈道導彈還能攜帶核彈頭。
2017年1月24日,“阿巴貝爾”中程彈道導彈進行了首次試射。巴基斯坦武裝部隊公共關系辦公室在試射成功后發布的新聞稿中指出:“‘阿巴貝爾’導彈的開發旨在提升巴基斯坦彈道導彈在地區內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威脅下的生存能力。”巴基斯坦沒有公布“阿巴貝爾”導彈的彈道數據,但據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分析,“阿巴貝爾”導彈在唯一一次試射中,其彈道最大高度達到了500千米。
圖中標紅位置即為“劍魚”雷達,攝于一處印度導彈測控設施
也就是說,“阿巴貝爾”導彈的彈道大部分位于印度的雙層反導體系攔截高度之上,PAD攔截彈無法攔截。而在末段,“阿巴貝爾”導彈的多個分導彈頭則降低了AAD攔截彈的攔截概率。“阿巴貝爾”導彈大大降低了印度現有雙層反導體系的攔截概率。因此,自從巴基斯坦開始研制“阿巴貝爾”導彈后,印度也開始了彈道導彈防御計劃第二階段的研發。
印度彈道導彈防御計劃第二階段的目標是要攔截射程在5000千米以內,射高在150千米以內的中程彈道導彈。要想實現這一階段的目標就需要新的攔截彈,新的雷達。為此,印度研制了PDV高層反導攔截彈和“超級劍魚”雷達。
PDV攔截彈的研制始于2009年,幾乎和“阿巴貝爾”導彈同時。PDV攔截彈由兩級固體助推火箭、殺傷攔截器、整流罩等部分組成。PDV攔截彈全長10米,直徑1米,發射質量5000千克。其攔截高度在50-150千米左右,主要針對射程在5000千米以內的中遠程彈道導彈。PDV攔截彈的攔截高度遠遠高于PAD攔截彈,其攔截區域大氣更加稀薄,因此動能殺傷攔截器的制導方式也有所區別。
PAD攔截彈發射瞬間
其殺傷攔截器裝備了紅外成像導引頭(128×128紅外焦平面陣列),可以更好地區分真彈頭和誘餌。這是因為彈道導彈的彈頭誘餌一般為涂有金屬層的氣球、輕型充氣氣球或剛性復合材料誘餌等。其紅外特性和真彈頭接近,但即便其紅外特性可以做得很像,但由于采用了紅外成像技術,導引頭依然可以通過外形等特征區分出真彈頭和誘餌,大大提升了殺傷概率。
PDV攔截彈在大氣層內由激光陀螺儀等部件組成的慣性導航系統制導,同時也可以接收地面雷達的探測數據并相應地修正彈道。在攔截彈駛出大氣層后,會拋掉整流罩,殺傷攔截器上的紅外成像導引頭開始工作。殺傷攔截器釋放后,其彈載計算機會自動規劃攔截路徑,引導攔截器飛向彈道導彈再入彈頭。殺傷攔截器采用裝備無線電近炸引信的多爆炸成型彈丸定向戰斗部。
2012年起,印度開始研制升級版的“劍魚”——“超級劍魚”雷達。根據印度媒體的報道,“超級劍魚”雷達最大探測距離將能達到1500千米。“超級劍魚”雷達研制成功后,將大大提升印度的反導能力。
飛行中的PDV攔截彈
三、目標:反衛星
PDV攔截彈的最大攔截高度已經夠到了近地軌道的邊,這就為印度研制反衛星導彈奠定了基礎。在PDV攔截彈開始研制3年后的2012年,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首席工程師阿維納什。桑德爾在一次記者會上公開表示,該組織正在考慮基于反導攔截彈研發反衛星導彈。
然而,和AAD、PAD攔截彈的研制不同,PDV攔截彈的研制并非一帆風順。PDV攔截彈在2014年4月27日進行的首次試射中只是“接近命中目標”,并沒有取得成功。而PDV攔截彈的第二次試驗則一直拖到了3年之后才進行。PDV攔截彈的研制不順導致印度反衛星導彈的研制也隨之拖延。
機動發射的AAD攔截彈
根據印度曼諾拉馬新聞網的報道,直到2016年,印度政府才正式批準了反衛星項目的研制計劃,項目的內部代號為XSV-1。(X表明是試驗項目,SV即Shakti Vehicle是反衛星試驗的代號,1則表明是首次試驗)。XSV-1項目的研制是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
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一名匿名官員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成員得到明確警告,任何有關反衛星項目的細節都不能公開。只有6名核心人員知道項目的真正目的,大部分人都被告知這不過是一個新的高層反導項目。”為了進一步加強保密,該項目的對外公開代號被命名為PDV-Mark II,讓外界以為這不過是PDV攔截彈的又一改進型號。
印度之所以對反衛星項目的研制采取了如此嚴格的保密措施,主要是為了避免外國干涉。由于進行反衛星試驗會造成大量碎片,危及在軌衛星的安全,往往會遭到輿論的譴責。同時各大國也不一定希望又有新的國家躋身“反衛星俱樂部”,加劇太空軍事化。因此如果印度反衛星項目如果提前泄露出來,很可能遭到來自國際社會的巨大壓力而被迫胎死腹中。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
從事后來看,印度進行反衛星試驗后,確實遭到了國際輿論的譴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吉姆?布里登斯廷在4月1日就表示,“(印度進行反衛星試驗)這是一件可怕的事,它在國際空間站遠地點上方造成了大量碎片。”
吉姆?布里登斯廷指出,印度的反衛星試驗至少造成了400塊軌道碎片,其中60塊碎片足夠大,可以被跟蹤。有24塊碎片高于國際空間站軌道的遠地點高度,未來受空氣阻力軌道降低,有可能危及到國際空間站及其中宇航員的安全。世界安全基金會的布萊恩·維登甚至號召商業公司考慮抵制印度的極地衛星運載火箭,以抗議印度的反衛星試驗。考慮到極地衛星運載火箭搭載商業公司的小衛星為印度航天帶來了可觀的收入,這一號召對印度航天界確實是一個威脅。
Microsat-R衛星發射瞬間
雖然印度方面表示,他們已經盡最大可能采取了預防措施,以減少空間碎片的產生。他們選擇近300千米的低軌衛星進行反衛星試驗就是為了讓產生的軌道碎片高度較低,壽命較短,盡快落入大氣層燒毀。據印度專家估計,在此次試驗產生的中,有95%以上將在兩年內落入大氣層燒毀。
不過,事實上,低軌反衛星試驗產生的碎片不一定都在低軌道上。 因為衛星被摧毀時碎片迸濺的方向是隨機的,如果碎片獲得更大能量且向上方迸濺,那么這些碎片就有可能進入更高軌道,造成長久的安全威脅。
2017年2月11日,PDV攔截彈進行了第二次試驗。PDV攔截彈從阿卜杜勒卡拉姆島發射,在97千米高度上成功摧毀了靶彈。靶彈是從距阿卜杜勒卡拉姆島2000多千米的軍艦上發射的,可以模擬中程彈道導彈的彈道特性。
印度反衛星導彈發射瞬間
2018年9月24日夜間,印度進行了PDV攔截彈的第三次試驗,發射了1枚PDV攔截彈。PDV攔截彈在大氣層內依靠地面雷達傳輸的數據和慣性導航系統制導,在大氣層外拋開整流罩,殺傷攔截器在紅外導引頭的引導下成功摧毀了靶彈。這次試驗的成功標志著PDV攔截彈已基本成熟。這就使得加快反衛星項目的進度成為可能。
同樣也正是在2018年9月,印度反衛星導彈的研制進入決定性階段。2018年9月起,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負責該項目的人員開始采取7*24小時工作制,全力投入到反衛星項目的研制中。
印度之所以用PDV高層反導攔截彈作為基礎研制反衛星導彈,是因為高層反導和反衛星的技術很多都是相通的。二者都是要在空間中攔截高速目標。高層反導的攔截高度和近地軌道衛星的軌道高度也比較接近。同時,由于大部分衛星目標要比彈頭大,反導系統所裝備的雷達完全可以用于反衛星任務,不需要進行更換。
正在飛行的印度反衛星導彈
從某種意義上講,反衛星比高層反導還容易。因為衛星的軌道相對固定,可以提前觀測掌握,攔截諸元也可以實現確定,對攔截器的機動性要求沒有那么高。而彈道導彈彈頭則需要時時探測、定位,即時計算攔截諸元,在攔截彈飛行途中隨時調整路徑,對攔截器的機動性要求更高。
此外,大部分衛星都有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目標更大,更容易被雷達探測到。而導彈彈頭的目標則要比衛星小得多,而且還要區分是否是假彈頭,因此反導任務比反衛星任務隊對制導系統的要求也更高。反衛星任務需要的飛行高度則比反導任務要高得多,其飛行高度應至少能覆蓋低軌道,甚至中高軌道的衛星。二者各有側重,但總的來說還有很多相似之處。印度此次借反衛星試驗之機,既直接展示了自身的反衛星能力,同時也間接展示了自身的高層反導實力。
高層反導和反衛星的殺傷方式也有所區別。高層反導的殺傷攔截器一般采用直接碰撞的方式摧毀目標。當然高層反導的殺傷攔截器也可以直接用于反衛星,但如果不加改進直接用它反衛星的話,殺傷攔截器和衛星的直接碰撞會造成大量的空間碎片,引發國際輿論譴責,同時也危及己方軌道相近衛星的安全。
印度反導試驗
因此反衛星的殺傷攔截器一般采用“帆板拍擊”的方式,用一個由樹脂材料制成的“蒼蠅拍”去拍擊衛星,這樣可以大幅減少撞擊產生的衛星碎片數量。也可以使用“金屬傘”型裝置,增加碰撞面積,提高殺傷概率。總而言之,高層反導的殺傷攔截器只要撞中摧毀就好,不必考慮其他問題。而反衛星的殺傷攔截器則需要考慮碎片問題,因此往往采取加大碰撞面積,使用“鈍撞擊”的方式來達成攻擊目的。
根據印度媒體的報道,此次印度試射的反衛星導彈主要由三級固體助推火箭、殺傷殺傷攔截器、整流罩三部分組成,全長13米,發射重量達18噸。從印度公布的反衛星導彈發射圖像來看,其一二級助推段外形和PDV攔截彈比較接近,但長度有所增加,以實現更高的攻擊高度。第三級直徑比一二級要小,整流罩也比PDV攔截彈的整流罩要小,說明其殺傷攔截器比PDV攔截彈的殺傷攔截器要小一些。總體而言,印度此次試射的反衛星導彈就是PDV攔截彈的加長版,增加了射高,更換了殺傷攔截器。
印度此次反衛星試驗的靶標衛星是Microsat-R偵察衛星,該衛星是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于今年1月24日使用PSLV-DL運載火箭發射的。發射后13分鐘,該衛星被送入太陽同步軌道,其近地點高度為268千米,遠地點高度289千米,軌道傾角96.6度。
Microsat-R衛星
Microsat-R偵察衛星全重740千克,有兩片太陽能電池板。有趣的是在此次空間發射任務成功后,印度媒體宣傳最多的是搭載學生研制有效載荷的Kalamsat-V2號試驗衛星,而對于Microsat-R偵察衛星卻三緘其口。一般而言,反衛星試驗的靶標衛星一般都選用的是報廢的舊衛星,很少攻擊完好的新衛星。但印度此次反衛星試驗卻使用嶄新的Microsat-R偵察衛星作為目標,個中原由耐人尋味。
結合印度媒體此前的報道情況來看,很可能Microsat-R偵察衛星未能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或者入軌后發生了故障,無法正常工作,這才使得印度選擇該星作為靶標衛星。
選定靶標衛星后,需要對其進行充分的觀察,確定其軌道數據,制定最優攻擊方案。根據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官員的說法,在此次反衛星試驗之前,他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觀測衛星軌道數據,優化殺傷攔截器的攻擊路徑和導引算法,這才確保了此次試驗的成功。
印度反衛星導彈攻擊示意圖
2019年3月27日上午11時9分(印度當地時間),反衛星導彈從阿卜杜勒·卡拉姆島上的4號發射位發射。印度公布的演示視頻展示了反衛星導彈的攻擊全過程:反衛星導彈在地面雷達的引導下飛向目標,飛出大氣層后導彈一子級在45千米高度分離,導彈二子級在110千米高度分離,殺傷攔截器在和導彈三子級分離后繼續飛行,最終在雷達引導下在274千米高度上摧毀了靶標衛星,整個過程用時168秒。殺傷攔截器摧毀衛星的位置距發射場水平距離約為283.5千米,直線距離約為450千米。
此后,美國空軍第18空間控制中隊的發言人也表示,他們檢測到了印度的此次反衛星試驗。印度的此次反衛星試驗在近地軌道上至少形成了250多塊碎片。該中隊是美國空軍專門負責監視外太空物體的部隊。此后,美國代理國防部長帕特里克·沙納漢也表示,他對各國試驗和使用反衛星武器感到擔憂。除此之外,他還強調了反衛星試驗造成的空間碎片問題,指出這些碎片可能對在軌衛星構成威脅。
反衛星試驗模擬圖
印度曼諾拉馬新聞網在試驗后采訪了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首席工程師阿維納什。桑德爾。他表示,印度已經證明了自己有能力應對任何太空威脅。目前印度正在全面考慮太空作戰需求,并將其納入國防計劃中。
桑德爾指出:“我們現在需要建立‘太空司令部’,進一步整合資源。我們今天已經展示出了一種全新的能力,我們匯集了我們的資源,以便在很短的時間內創造歷史,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 桑德爾還指出,此次反衛星任務所用導彈是導彈防御攔截彈的變種。反衛星任務同時也展示出了印度攔截遠程彈道導彈的能力。
此次反衛星試驗說明印度具備了一定的反衛星能力。不過,Microsat-R偵察衛星的軌道高度即便在近地軌道衛星中也不算很高,摧毀它只能說明印度具備了低軌反衛星能力,可以攻擊敵方的低軌偵察衛星。對于高軌衛星,如數據中繼衛星、導航衛星,印度的反衛星導彈依然無能為力。
印度偵察衛星
同時,摧毀軌道已知無變軌能力的己方衛星很容易。在戰時要想摧毀具有一定變軌能力的敵方衛星恐怕就沒那么容易了。如果衛星具備一定的變軌能力,在探測到敵人反衛星導彈發射后,地面可以向衛星發射相應的變軌指令,那衛星的生存能力就會大大加強。
不過,目前的大部分衛星都缺乏這種防御反衛星武器的強變軌能力。因為這需要更多的燃料儲備、更大的推進器,會大大增加衛星的質量,在和平時期這會降低衛星的經濟效益。因此,地球軌道上的大部分軍用航天器都可以被現行的反衛星導彈擊毀。但如果未來太空軍事化的趨勢繼續,那么很顯然各大國不會坐視自己的衛星在越來越嚴峻的反衛星武器威脅下毫無防御能力。軍用衛星的機動變軌規避能力有望大大增強,“劍與盾”的斗爭將會在太空延續下去。(作者署名:田柳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