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艦為了克服各種搖擺準確擊中目標費了很大力氣。而實戰中情況更加復雜,距離的標定,方位變化率和距離變化率的測算,火炮本身的微調等等設計諸元瞬息萬變。更何況射擊的是不斷移動,做出規避航行的敵艦。在沒有現代化火控系統的老舊軍艦,打中目標的難度可想而知
以上這些時時變化的數據,都需要手工進行解算(一戰后出現了彈道計算器,機械式),并傳輸到各個炮塔(如果由主炮射擊指揮儀的話),各個炮塔再根據收到的數據旋轉炮塔、俯仰炮管,直至開炮。
再到后期,主炮指揮儀會跟一個瞄準鏡聯動,瞄準手通過這個瞄準鏡瞄準目標,主炮指揮儀會自動帶入方位角等數據,再根據解算后輸入(或者自動輸入)的方位變化率等參數,解算出炮塔需要旋轉多少度、俯仰多少度,炮塔再依照這個參數進行調整,以“模擬”瞄準鏡的運動方式。
而二戰時,炮塔依然處于“炮手要根據主炮指揮儀傳來的數據調整俯仰角和方位角的時代。
設計諸元瞬息萬變,技術所限只能選某一個時間點進行解算,所以在主炮指揮儀傳來的數據適合的那一刻所有主炮進行齊射的精度最高,擊中目標概率越大。
而到了現代,瞄準手(或者雷達)通過瞄準鏡(炮瞄雷達)運動,而同時火炮自動隨著瞄準鏡的運動而運動,炮管的指向永遠與彈道計算機結算出來的最優解相符,也就無所謂齊射不齊射了。
二戰后期的美國戰列艦比如南達北卡衣阿華裝備了炮塔RPC系統(也就是上面說的火炮自動隨著瞄準鏡運動而運動),也就對齊射的要求沒那么嚴格了。
最典型的一個狀態就是,二戰后期的美軍戰列艦進入快速效力射之后,只需要任意兩門主炮塔裝填完畢即可開火,大大增加了火力連續性和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