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中的上海藥物所:與保健品公司合作,投資藥企,將抗冠新藥商業化“交予”擬上市公司
作者|DorAemon
昨日,有媒體發表一篇新聞報道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和武漢病毒所聯合研究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
報道稱,雙黃連由金銀花、黃芩、連翹三味中藥組成,中醫認為,這三味中藥具有清熱解毒、表里雙清的作用;現代醫學認為,雙黃連口服液具有廣譜抗病毒、抑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是有效廣譜抗病毒藥物之一。
此外,該報道中還提到,上海藥物所左建平團隊率先證實雙黃連口服液對流感病毒(H7N9、H1N1、H5N1)、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有明顯的抗病毒效應。目前雙黃連口服液已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開展臨床研究。
該報道一經發出,立刻引發全民搶購雙黃連口服液熱潮。1月31日當天晚上,很多網上藥店雙黃連口服液就被搶購一空,甚至有大批群眾連夜前往藥店購買雙黃連口服液。
今日,人民日報發文呼吁大眾不要搶購雙黃連口服液,指出“抑制”并非“預防”并且提醒普通人自行服用該藥并不合適,需要遵醫囑。
那么上海藥物研究所到底什么來歷,研發過哪些藥物?
雙黃連到底能不能預防新冠?
雙黃連口服液被大眾哄搶后,各大媒體、自媒體紛紛發文辟謠。上海藥物所在接受媒體采訪中也表示僅僅是初步驗證,對病人是否有效還需要做大量實驗。在被問到雙黃連是否對治病有效時,回答稱“現在還不好說”。
丁香醫生發文稱,“抑制”不是“預防”。“抑制”是指通過藥物來控制病毒復制的各個環節,來達到控制病情的效果。因此,健康人是不存在“抑制”,也就不需要“預防”。
此外,證明一種藥物有效,需要動物實驗、一期臨床試驗、二期臨床試驗和三期臨床試驗四步。而新聞報道中僅表示剛開始做臨床試驗,并且沒有足夠公開數據能夠證明雙黃連口服液在人體中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
而且雙黃連口服液還存在多種不良反應,包括皮膚瘙癢、皮疹等過敏反應,或者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腸道反應。
賓夕法尼亞大學學院病理及實驗儀醫藥系副教授張洪濤表示,雙黃連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沒有任何臨床證據;他表示這次所謂雙黃連有效僅僅是在細胞實驗中“可能”有用,并不表明在人體里就有效。
四川省中醫院血液科醫生劉松山發微博稱,上海藥物所院士未必對中醫了解,也不是臨床醫生。他認為該試驗應該是體外試驗、動物試驗、基礎研究,研究者本身不是臨床醫生,所以該初步結果對臨床是沒有意義的;目前基礎研究不能說眀問題,只能說明體外有作用,“那我可不可以說酒精、火鍋水也可以殺死病毒呢,體外研究有實際用處嗎?”
劉松山還質疑稱這也許是雙黃連生產廠家出錢做的推廣、宣傳和“發國難財”,提醒大家不要相信。
上海藥物所研發抗冠狀病毒新藥DC系列
擬上市公司前沿生物獲得商業化權利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前身是國立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創建于1932年,次年遷往上海,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創新藥物研究機構。該所成立至今,獲得各類科研成果獎170余項,可謂碩果累累。
就在有關“雙黃連口服液”抑制新型冠狀病毒新聞報道發出的前幾天,1月25日,有媒體報道稱上海藥物所宣布發現30種藥物或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有治療作用,并建議在肺炎患者臨床治療中予以考慮和關注。這30種藥物主要以抗HIV藥物為主,還包括抗呼吸道合胞、抗人巨噬病毒等。
這次上海藥物研究所所謂的“雙黃連口服液”事件,有人懷疑系藥廠利用科研單位為自己宣傳營銷,有發“國難財”之嫌。雖然目前沒有直接證據指出,上海藥物所有和雙黃連生產商有合作關系。但是,上海藥物所經常和藥企合作開發藥物。
此前,上海藥物所宣布同擬上市公司前沿生物合作,研發抗新型冠狀病毒藥品。
據報道,1月30日,前沿生物藥業(南京)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前沿生物)與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簡稱:上海藥物所)宣布針對抗2019-nCoV新藥開發達成了項目合作。
上海藥物所蔣華良院士和柳紅教授領銜的團隊長期堅持研制抗冠狀病毒新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結果。此次武漢爆發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蔣院士/柳教授團隊研制的候選新藥DC系列在抑制2019-nCov病毒以及其中關鍵蛋白試驗中顯示了較強的活性。
根據協議,前沿生物取得抗冠狀病毒候選新藥DC系列在中國大陸地區臨床開發、生產、制造及商業化的獨家權利。上海藥物所將與前沿生物全力合作,推進該產品的臨床研究以及藥品上市進程。
前沿生物產品主要以一種抗HIV藥品為主,即“艾可寧”,為國家1類新藥,中國首個治療艾滋病的原創新藥。2018年6月5日,前沿生物研發的抗艾滋病新藥艾可寧獲批上市。
目前,前沿生物正申報科創板,2019年8月該公司科創板IPO申報已獲受理。據招股書顯示,前沿生物本次擬募資20.01億元,主要投向艾可寧+3BNC117聯合療法臨床研發等項目。不過,招股書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公司處于虧損狀態。
2016年至2019年第一季度,公司凈虧損為2347.67萬、6527.99萬、24724.61萬和4228.18萬元。并且前沿生物僅艾可寧一款產品在售,2018年全年銷售艾可寧2470支,銷售額191.11萬;2019年第一季度銷售2924支,銷售額227.53萬元。
曾與備受爭議的保健品公司“綠谷”、“無限極”合作
上海藥物所曾參與的很多合作項目均“備受質疑”。
此前,上海藥物所曾宣布同中國海洋大學和上海綠谷制藥有限公司聯合研發了治療阿爾茲海默癥新藥,也就是俗稱“老年癡呆”的藥品。
據上海藥物所官網文章,該藥名為“甘露寡糖二酸(GV-971)”,于2018年7月17日完成臨床3期試驗,文章強調已經邁出了攻克“阿爾茲海默癥”關鍵一步。
文章指出,在臨床研究期間,阿爾茲海默癥患者服用藥物36周后,相關癥狀認知部分改善情況達到預期,并且未發現相關毒副作用。
2019年11月,這款被稱作能治療阿爾茲海默癥的藥獲批上市。一度引發轟動,但也迅速被一連串質疑推上風口浪尖。
2019年11月28日,署名饒毅的一封舉報信草稿曝光,其舉報三位研究者涉嫌學術造假,其中就包括綠谷集團出品的阿爾茲海默癥新藥“九七一”,代號GV971的發明人耿美玉。
饒毅指出,GV971能否治療老年癡呆存疑,該藥不應該被批準上市,應進一步驗證后再上市。
方舟子也同樣發文質疑該藥效果有問題。國外論文評議網站也將耿美玉4篇論文掛出,質疑其存在多處圖片不當裁剪、一圖多用等問題。
參與藥品開發的綠谷制藥也是“劣跡斑斑”,曾經將保健品宣傳為“抗癌新藥”。綠谷集團曾推出一款保健品“中華靈芝寶”,并宣傳其是“抗癌新藥”,并且藥效良好。
1999年,一名癌癥患者花費6萬余元服用中華靈芝寶,最終去世。患者家屬將綠谷集團告上法院,法院認為綠谷存在經營欺詐,將保健品宣傳成藥品,誤導消費者。
此后,綠谷制藥的抗癌產品先后被曝光800余次,各地紛紛查處其違規醫療廣告行為。
有媒體報道稱,上海藥物所和綠谷制藥的合作早在1997年就已經確立,由上海藥物所負責研發,綠谷制藥負責銷售。根據天眼查顯示,2018年6月20日,綠谷制藥股東從上海藥物所變更為綠谷(集團)有限公司。
雙方參與的治療阿爾茲海默癥新藥一經上市便被搶購一空,饒毅的舉報信也終究未能發出。
上海藥物所還曾和“無限極”有過合作關系。
2009年8月13日,上海藥物所宣布同李錦記健康產品無限極正式簽約,成立“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無限極中草藥多糖聯合實驗室”。據悉,雙方將進行中草藥中多糖活性及其機制的基礎研究,并致力于先期研究成果盡快轉化為健康產品。該項目合作由上海藥物所博士生導師丁侃教授負責。同年12月19日,上海藥物所無限極中草藥多糖聯合實驗室正式揭幕。
李錦記旗下的無限極同樣存在爭議。2019年初,有媒體報道稱山西商洛市田淑萍3歲女兒被確診為“幽門螺桿菌感染”,在當地一名“無限極指導老師樊樂”推薦下,大量服用無限極多款產品。后被多家醫院診斷為心肌損害、低血糖等病癥。
此事發生后,無限極陜西分公司因虛假宣傳、違規直銷等三項違法行為被處罰590余萬元。
在產品銷售中,無限極銷售員通常存在過度宣傳、虛假宣傳問題,如“通過吃無限極產品,女兒的氣管炎好了,母親的胃炎好了,丈夫的腰椎間盤突出好了,父親的頭疼好了。”無限極產品似乎確實無所不能治。
甚至有人聽信無限極宣傳,最終致死。2016年3月河南駐馬店市27歲的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聞靜,聽信無限極銷售人員的介紹開始大量服用多種無限極產品,25天后因腦出血等不治身亡。
事后,聞靜家屬將無限極公司、無限極產品銷售人員徐艷艷以及無限極專賣店告上法庭。法院判決無限極公司賠償受害人家屬3萬元,徐艷艷賠償7萬元。
無限極公司表示,對于商洛女童事件,公司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將認真整改經銷商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而在聞靜事件中,公司對經銷商的行為未能規范到位,存在銷售中夸大產品功效,并對消費者提出了與其專業知識不符的指導。
除了同一些有爭議的醫藥、保健品公司合作外,類似于昨日“雙黃連”事件,上海藥物所還曾表示中藥制劑“潔爾陰”洗液是預防非典良方。
相關報道稱,上海藥物研究所臨床試驗報告表明,潔爾陰洗液能夠抑制SARS病毒,對被感染的細胞具有良好保護效果,且無毒副作用。上海藥物所專家們在對潔爾陰洗液抗SARS的研究過程中發現,1:100濃度的潔爾陰洗液有效抑制SARS病毒。由于其無腐蝕性和刺激性,給病人吸入后,還能起到對呼吸道消毒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呼吸狀況。
投資多家醫藥企業
除了和無極限、綠谷等藥企、保健品企業合作外,上海藥物所還投資過多家醫藥企業。
根據天眼查顯示,上海藥物所投資了多家醫藥公司,其中多家已經注銷,但仍有兩家在業。
其中,上海藥物所百分百控股的上海醫藥創投,同樣投資了多家醫藥企業。
科研機構需要一定收入來維持運營、保證學術研究進度本身無可厚非。但是,要警惕過度商業化以及為了賺錢而做的“偽學術”。
這次雙黃連事件,在藥物并沒有經過任何臨床驗證情況下,發布可以抑制新型冠狀病毒信息導致大眾恐慌性哄搶。實質上已經造成了誤導大眾,有些欠缺考量。
同時,三言財經提醒大家,現代醫療科技應對新型病毒“武器”眾多,但疫苗、特效藥物研發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當前,應當按照有關部門要求,減少外出;若出門一定戴口罩并且少去人群聚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