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剛剛發明的前十來年,基本還是用木材作為龍骨材料,再加上帆布蒙皮制造。為了增加升力,大多采用了雙翼甚至是三翼結構。這就需要在上下機翼之間、機體和機翼之間,布置三角布局的斜拉鋼絲繩來加強全機的強度。后來才出現用鋼材作為主龍骨,用鋁合金作為次要的支撐結構和蒙皮的飛機。不再需要在飛機機翼和機身之間大量拉上鋼絲繩加強結構強度。不過飛機的垂尾、尾翼、襟翼等氣動活動面,仍然需要用鋼絲結合滑輪、彈簧等進行氣動操縱。不過這些鋼絲從外觀已經看不出來了。到了今天,在運8、轟6等飛機上,從機頭的駕駛室頂棚之上一直到高大垂尾的前端,如果仔細觀察,仍然會看到一根細長的斜拉的“繩索”。很顯然,這也是一根鋼絲繩。難道當代這么大的飛機,仍然需要斜拉一根鋼絲,增加巨大垂尾的結構強度?或者需要用這根鋼絲繩來傳遞飛行員的操縱力,讓垂尾上的尾舵來產生偏轉?
實際上這兩點猜測都不對!現代的中大型運輸機和轟炸機都已經有足夠大的結構強度,并不需要再在機體和大型的翼面之間,斜著拉鋼絲來增加整體強度。而現代中大型飛機操縱所有氣動翼面,都已經是液壓助力甚至是電傳操縱。所有的液壓結構都隱藏在機體和機翼的內部,也不需要任何外在的鋼絲來傳遞操縱力。飛機飛行速度都動輒數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每小時,這些斜拉的鋼絲繩,更不可能是用來晾衣服的。這種可見的鋼索,其實是一種機載無線電電臺的天線,學名叫做張線天線,也叫拉線天線,或者稱為拉索式高頻天線。張線天線是一種導線式的剛性天線,廣泛用于二戰前后的螺旋槳飛機;第一代噴氣式戰斗機;以及現代低速大型飛機。主要用途是遠程通信。
具有結構簡單、效率高、造價低等優點。適合機載電臺的波長在3米到30米之間的范圍。運7,運8、轟6等飛機的脊背上,都有張線天線。早期的蘇制米格15,殲5和殲教5飛機上曾經也有過這種天線。不過后來在戰斗機上基本取消了。張線天線主要類型有T型、傾斜式等幾種。傾斜式是最廣泛采用的一種。這種天線在各種情況下都維護很方便。但這類天線的缺點,狼山認為也同樣明顯。首先是額外氣動阻力比較大。若飛行速度達到900公里每小時的高亞音速,為克服機體外有這么一根“長繩子”的額外氣動阻力,就需要付出數百馬力的發動機額外輸出功率,增加油耗明顯。除此之外,工作頻段內,天線輸入阻抗變化范圍也比較大,使匹配工作增加不少難度;另外張線天線還存在著繩子上結冰的危險。因此當代超音速的飛機,幾乎都不再裝備這種拉繩的天線,而用短小而結構強度大,飛行空氣阻力小的刀片狀天線代替。
有人認為這種拉繩天線代表著技術落后,其實不然。雖然當代機載衛星通信和數據鏈已經非常成熟,但是中短波機載電臺仍然是非常普遍的備份。其實美國的C130系列飛機,甚至E2系列預警機上,到目前也仍然有這種張線天線。不僅僅是飛機上有。過去幾年曾經有潛伏的常規潛艇突然在重要航道上上浮,可見指揮圍殼和艇身前后斜拉的“鋼絲繩”上居然掛滿了海帶,其實這也是潛艇水面通訊用的張線天線。(作者署名:匈奴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