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五問湖北紅十字會,“痛定思痛”后這些情況仍待澄清
近日來,針對湖北省、武漢市及省內一些地方的紅十字會的質疑聲不斷,而紅會各級組織的解釋說明卻總“不盡如人意”。
新京報訊(記者 吳為 馬瑾倩)今日下午,湖北省紅十字會在其官網發布關于捐贈物資分配有關情況的說明,解釋其在1月26日協調捐贈給武漢仁愛醫院1.8萬只口罩,給武漢協和醫院3000只口罩一事。
其說明中稱,“會黨組作出深刻檢討,并將對直接責任人依紀依規追責”,“省紅十字會將痛定思痛、舉一反三、認真整改”。
湖北省紅十字會在其官網發布關于捐贈物資分配有關情況的說明。網站截圖
記者發現,近日來,針對湖北省、武漢市及省內一些地方的紅十字會的質疑聲不斷,如捐贈物資因未付郵費被拒收,分配捐贈物資不公,一些已到捐贈物品積壓、分發效率不高等問題。而紅會各級組織的解釋說明卻總“不盡如人意”。
昨晚,湖北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武漢市政府黨組成員李強坦言,捐贈的和急需的物資沒有很好地對應。湖北省委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也明確要求,湖北省內各慈善機構每3天發布接受捐助的情況,并在網上公布具體分配情況。
一問:
分配捐贈物資到底誰說了算?
引發爭議的是紅十字會于官方網站發布的一則《物資使用情況公布(一)》。這份公布顯示,協和醫院獲得了3000個口罩。武漢仁愛醫院和武漢天佑醫院一共獲得了36000個N95口罩。
協和醫院是武漢61家發熱門診醫療機構之一,同時是湖北省市聯合醫療救治專家所駐地之一。而武漢仁愛醫院則是一所以婦科、產科、口腔科為重點專科的二級綜合醫院,不在武漢市發熱門診醫療機構和定點救治醫療機構名單之列。
連日來,公眾質疑此番分配不公的焦點之一,就是分配給哪家醫院多少物資,由誰說了算。
按照民政部1月26日發布的《關于動員慈善力量依法有序參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公告》要求,慈善組織為湖北省武漢市疫情防控工作募集的款物,除定向捐贈外,原則上服從湖北省、武漢市等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揮部的統一調配。
那么,這一次捐贈給協和和仁愛2家醫院的物資,是不是“統一調配”的結果呢?記者聯系武漢市衛健委,未獲得明確答復。
今日下午,在湖北省紅十字會的說明中,對于給仁愛醫院的捐贈,湖北紅會解釋:“2020年1月26日下午,我單位收到一家愛心企業捐贈KN95口罩3.6萬只的意向。KN95口罩不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用品清單目錄內,我單位根據1月26日上午仁愛醫院等單位的緊急求助信息,協調捐贈方于1月27日下午由捐贈方捐贈給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1.8萬只、仁愛醫院1.8萬只口罩。仁愛醫院在1月24日以前,設有發熱診室和隔離觀察室。”
而對于協和醫院獲得捐贈的口罩則表示,這是一次定向捐贈——“2020年1月26日,一位愛心人士定向捐贈協和醫院3000只口罩。”
對于捐贈的口罩到底由誰分配的問題,這份說明仍然未予明確解答。公開信息顯示,武漢市紅十字會一名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武漢市紅十字會的職能是接受社會的捐贈,但是它沒有權力去決定物資的發放和分配。在物資發放這塊,不會說我們想給誰就給誰,所有的分配由衛健委和防控指揮部來決定。”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鄭功成認為,這些質疑“暴露了當前慈善組織與慈善活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包括公信力不足、信息披露不充分、運行機制不良、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欠缺等,這顯然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與公眾的愿望。”
二問:
為什么醫院口罩“緊平衡”,而大量物資堆放倉庫?
對于醫院到底缺不缺口罩的問題,武漢市委書記馬國強昨日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表示,所有的醫用物資現在都在一個“緊平衡”狀態,所謂“緊平衡”狀態就是不能保證時時刻刻都能充足。
“就協和醫院來說,可能也和我們其他醫院一樣,可能現在還有,大家擔心兩個小時以后還有沒有,三個小時以后有沒有。”馬國強說,湖北省和武漢市在中央前方指導組和國務院各部委全力幫助下,多方籌措這些醫用物資。
與抗疫一線的物資“緊平衡”相對應的,是大量物資存放在倉庫的情況。公開報道顯示,武漢市漢陽區四新南路的國際博覽中心A館被臨時征用為“倉庫”, 大量捐贈物資必須集中轉運到這個倉庫;同時,疫情發生后,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自發來到武漢市紅十字會工作,僅物資搬運組就至少有60人。
“現在問題的核心是要想辦法精準配送,提高效率。我們其實在飛機上就把很多單子精準分到各個醫院,但是現場一看,發現有些貨物不是我們要的,有些貨裝得不規范。我們建這個倉庫就是希望能夠有計劃,不能老是等米下鍋。”負責指揮調度貨物緊急派送工作的武漢市常務副市長胡亞波表示,“我們需要什么、是什么型號,都很具體。但是畢竟隔行如隔山,所以大量捐贈物資都是民用的。”
在31日晚舉行的湖北新型肺炎防疫發布會上,武漢市政府黨組成員李強也解釋,紅十字會在官網上發布了急需的物資,捐贈的物資和這些急需物資的品種、型號、標準不完全一致。同時,他也坦言“我們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差距。比如說,周轉不夠快、調撥不夠及時,這些都需要在工作中加以改進。”
鄭功成認為,出現大量捐贈款物不能及時得到使用,而各個醫院卻不得不各自求援的被動局面,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平臺與多方協調機制。
不光是抗疫物資,武漢紅十字會捐贈款項的使用效率,也引發公眾質疑。
數據顯示,截至30日,武漢市紅十字會已接收27筆社會捐贈的各類防疫物資,累計接收社會捐贈資金6.0808億元,目前撥付1.5859億元。截至31日12時,武漢市慈善總會共收到社會捐款超過25.8億元。目前,只公布了首批非定向社會捐贈款8.4191億元。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賈西津認為,目前武漢運轉接收款物量已經遠遠超過幾家機構的運轉能力。“機構可能一年都調配不了這么多物資,幾十萬件物資,即便是飽和運轉也難以實現。”
鄭功成表示,“合理的措施應當是由當地主管部門或慈善行業組織建立統一的接收捐贈與需求信息平臺,然后再據需及時分配善款善物。”
三問:
定向捐贈的物資不需要調配,為何也配送遲緩?
如果說捐贈物資因需求信息匯總、調配程序等原因,在分發上需要時間,那么定向捐贈的物資是不是應該能夠“貨到即發”呢?
實際上,也不然。
一位捐贈者王小姐從上海發貨,通過武漢紅十字會向武漢市黃坡區中醫院定向捐贈9840副手套。物流信息顯示,27日武漢市紅十字會已經簽收,但保持聯絡的定向醫院工作人員稱,遲遲沒有收到捐助物資。
多次電話聯系,對方接聽后的回答是——“物資太多,沒辦法去找。”
1月29日晚,王小姐將情況通過微博發布,希望有關方面關注解決。30日晚11點,武漢紅十字會主動與其取得了聯系,并當晚聯系好車隊,第二天一早將物資送往醫院。
31日上午10點多,王小姐收武漢紅十字的反饋,包括物資接收證明等照片,表明醫院已經收到了這批手套。
一位地方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向記者解釋,一般定向捐贈直接由紅十字會送達。如果出現類似武漢紅十字會“因為量實在太大,一時運送不到”的情況,受捐方可攜帶公章和接收證明前來領取。
武漢紅十字會捐贈熱線建議,目前捐贈最好不要選擇定向捐贈,需要簽訂協議,聯系分配等流程也相對繁瑣,建議通過不定向捐贈的方式,由武漢市衛健委統一分配,及時解決最急缺物資醫院的需求。
四問:
捐贈因郵費未付而被拒,接受捐贈有無規范流程?
近日,向湖北一線醫院捐贈2000個一次性口罩,因郵費未付而被紅十字會拒收一事,也引起社會關注。
北京的愛心人士小何獲悉湖北麻城市人民醫院缺乏醫療物資。于是,她將此消息發至朋友圈。隨后,有愛心人士愿意認捐這筆物資。按照規定,捐贈醫療物資不能直接發往醫院,必須統一發往麻城市紅十字會。小何便聯系了廣東一家口罩生產廠家,訂購了2000個一次性醫用口罩,價值將近3000元。
據媒體報道,31日上午9時9分,快遞員開始投送捐贈物資。但一小時后,卻“因收方客戶未支付相關費用”而投送失敗。快遞員向媒體表示,該快遞郵費是貨到付款,因麻城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不能支付郵費,所以拒收了該貨物。
小何請北京快遞員幫忙,從快遞公司內部查到了快遞員電話,并轉賬了179元快遞費。郵費支付后快遞系統顯示:5分鐘后,這批口罩被麻城市紅十字會接收。
之后,麻城市紅十字會給小何發來的“接收社會物資捐贈函”顯示:接收口罩2萬個。落款還蓋有麻城市紅十字會的公章。
先是因郵費未付而捐贈遭拒,付了郵費后捐贈數量又從2000變成2萬。這樣的捐贈經歷引發質疑。
今日凌晨,麻城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指揮部辦公室向社會回應,指揮部已責令麻城市紅十字會立即撤銷“20000只口罩接收函”,進行書面致歉,并將根據規定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追責問責,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整改。
那么,紅十字會接受捐贈有無具體的規范呢?如遇到此類未付郵資的情況,是否會再次出現捐贈被拒呢?
一位地方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向新京報記者介紹該會接受物資流程:捐贈方需提供購物發票,證明其捐贈物資來自市場上的正規渠道,防止不合格產品流入。捐贈方為企業的,需要核實企業營業執照等,確認其是否為正規企業;捐贈方為個人的,需要核實其身份。接收物資后,捐贈物資數質量需要進一步核查相關合格證、來源渠道是否有效,捐贈意向是去哪里。
目前正值新型肺炎疫情艱難時期,該地紅十字會接收到的大部分物資,捐贈去向皆為武漢。該工作人員介紹,在確認捐贈物資和捐贈意向后,會與湖北武漢等地紅十字會取得聯系,通過綠色通道直接發往當地。而為了提高效率,目前該地紅十字會改變了接收物資、轉運入紅十字會倉庫的流程,改為工作人員前往物流現場,現場驗貨明確物資數質量合格后,即辦理轉運手續,直接發往武漢。
而針對如果產生郵費到付的情況,該工作人員稱,目前該地區還未出現過這一情況。“目前形勢,紅會工作人員一點馬虎不得,不可能出現刁難、故意給捐贈方出難題的情況。”
五問:
紅會如果力量不夠,其他社會組織能否參與物資捐贈工作?
民政部1月26日發布公告,明確五家慈善組織負責接收湖北省武漢市疫情防控工作募集的款物,分別是湖北省紅十字會、湖北省慈善總會、湖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武漢市慈善總會、武漢市紅十字會。
然而,這5家慈善機構的調運效率卻遭受了質疑。湖北省、武漢市紅十字會分別只有20多名、10多名工作人員。從23日武漢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揮部發布第三號通告以來,武漢市紅十字會僅有的11個工作人員已經全部取消年假,24小時在崗,另外招募了近50位志愿者,也是24小時輪流加班。
1月31日晚,針對紅十字會接受了社會捐贈的大量物資,而醫院還是缺少物資的情況,武漢市政府黨組成員李強表示,一個重要原因是消耗量大于供應量。第二個原因是,捐贈的物資和急需的物資不能很好對應。李強表示,“紅十字會的工作也存在問題,比如周轉不夠快。我們接下來會加以改進。”
然而,病毒不等人、疫情不等人,如果紅十字組織自身的力量和協調機制難以應對當前的疫情,其他社會組織能否參與物資捐贈工作?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賈西津認為,公立醫院的運行機制是依靠財政撥款,不是靠社會捐助運行的,但當正常機制不能解決緊急需求的時候,醫院有權向社會求助。
“按照慈善法,社會公募只有慈善組織能做,但慈善組織不分類型,沒有限制。”賈西津說,不論是慈善法還是一級響應相關預案規定,政府限制慈善組織主體,是沒有權力依據的。同時,限制接收主體還會帶來很多副作用,比如導致更少的人行動、出現物資堆積、降低運行效率,很可能無法保證達到預期效果。
賈西津認為,效果上講,政府物資調配與社會力量參與的作用是完全不同。政府作用是集中、聚焦,解決重點問題,而社會組織多元,有發散的信息渠道,可以關注政府指揮部關注不到的角落。兩者不能相互替代,不是資源總量的問題,而是機制特點功用不同。
鄭功成則表示,在重大災難面前,社會公眾的捐獻熱情被空前激發,但單個慈善組織往往缺乏對相關資訊的充分了解,如果沒有信息共享平臺與多方協調機制,不僅無法確保慈善行動的快速與有效,而且可能導致慈善資源低效甚至浪費。必須建立健全的慈善協作機制,在信息共享、資源協調上下真功夫。
新京報記者 吳為 馬瑾倩
編輯 丁天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