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些隔離區的“送餐員”火了,不穿防護服、不戴口罩還被狂點贊 來源:iwangshang
天下網商記者 蔣嬋娟
“大家好,可愛的小花生來給大家送飯了,祝您用餐愉快。如有其他需要,請微信聯系工作人員哦。”
一到用餐時間,這個身高一米二,身體內有三層托盤,名為“小花生”的機器人就會載上飯菜,在樓道里邊前進,邊進行循環語音播報。每扇門前,它都會稍作停留,等待房間內的人前來取餐。
這一幕每天都會在杭州市委黨校集中隔離觀察點上演。
“小花生”的上崗原因,還得追溯到一周前。1月24日,由新加坡飛至杭州蕭山機場的TR188次航班上有2名確診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乘客被送至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與他們同一航班的219名乘客被安排在了市委黨校進行集中隔離觀察。
所有乘客很快被安排妥當,每人一個單間,集中居住在7號樓。不過,問題也出現了,見面觸碰就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每日送餐工作就具有一定的風險。
情況緊急之下,之前在杭州新白鹿餐廳已經有了送餐經驗的機器人“小花生們”被集中起來,火速在隔離點上崗。它們不用戴口罩、不穿防護服,每天只要按時消毒即可。
#杭州隔離點采用機器人送餐#這一微博話題也迅速引發關注,目前閱讀量已經超過1000萬,討論數量近1500條,國內外網友紛紛為可愛的機器人點贊。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小花生們”得以快遞上崗的背后,有著一群人的付出和努力。
三小時集隊完畢
1月25日深夜11點,一個電話打斷了周文源的春節假期。
原來,他的一位好友在朋友圈看到一則來自市團委方面的社會求助信息,表示為了防止市委黨校隔離區人員交叉感染的可能性,詢問是否有企業愿意伸出援手,提供送餐機器人。
新白鹿是杭州本地的一家杭幫菜館,2019年年初,其就引進了送餐機器人。經過了人機磨合,新白鹿相同崗位人效提高了30%左右,機器人在送餐方面的功能相對成熟。而機器人業務布局,正是在董事長周文源的全力支持下完成的。
一聽到這個消息,周文源二話不說,立馬答應了下來,然后趕緊聯系了跟品牌有著合作的機器人供應商。幾番溝通之后,他就跟上海機器人服務商擎朗智能確定好了服務意向。
不過,由于春節期間物流速度相對緩慢,從遠在嘉興的制造工廠運輸機器人來杭顯然來不及。于是,雙方決定分頭合作,由新白鹿負責在杭州本地調度門店機器人來應急,擎朗智能則負責召集專項組前來杭州支援。
凌晨兩點,這支臨時組織起來的團隊,就已經把成員全部敲定。周文源從杭州各家新白鹿門店調撥出了16臺機器人,擎朗智能第一時間集結了一支6人的專項組,其中覆蓋研發、運維、技術支持和售后服務等各個崗位。
在疫情面前,最寶貴的就是時間,敲定隊伍后,雙方還給自己定了一個時限,24小時之內,第一波機器人就要上崗工作。
送餐機器人抵達市委黨校賓館
“機器人不怕感染,但人怕。”周文源表示,其實自己在提出這一訴求的時候,很怕服務商那邊出現抽調人手困難的情況。首先,現在正值春節,大家基本都在休假,更重要的是,這支專項組直奔的是隔離區,進入隔離區就意味著有感染的可能性。
更何況,按照現在的隔離政策,把送餐機器人安裝調試完畢后,專項組同樣也要面臨14天的隔離觀察期。
到隔離區去
這樣的顧慮,也徘徊在李靖熙的心頭。
作為擎朗智能運維部的總監,這個春節他沒有回老家過年,接到新白鹿那邊的需求后,懷著擔憂,他立刻在群里發布了“征集令”。結果令他很意外,接到任務的同事沒有一個拒絕這個任務:“雖然每個工程師內心都有顧慮,但是沒有一個人后退。”
今年33歲的運維工程師吳晶晶就是專項組的一員。他常住上海,獨自照顧年邁且身患疾病的母親以及10歲的女兒,一看到這個情況,卻沒有任何猶豫地加入了專項小組。
一放下手機,吳晶晶就立刻收拾了多套換洗的衣物奔赴杭州。不過為了避免家人擔心,他臨走前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告知家人臨時來了筆大單子,自己得回公司加班,有一段時間可能回不了家。
從山西老家趕過來的技術工程師張琨,談起說服家人這個環節時,則有點好笑又感動:“我都還打算做做思想工作啥的,準備了一肚子的大道理,設想好了反駁的理由,結果我爸一聽直接來一句,‘全力支持’。”如此開明的父親,讓他對于這趟杭州馳援行動更加充滿了力量。
過了家人那一關,6名專項組成員如約在1月26日先后抵達了杭州市委黨校。放下行李,一行人立即投入緊張的工作:探討合理路線、制定方案、繪制地圖、運行測試,再對這邊工作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當天,便有部分樓層開始嘗試使用機器人送餐。
第一臺送餐機器人部署開始
當然,在送餐機器人部署過程中,專項組也遇到了一些難題。比如機器人送餐到達后怎么通知房間內的人?于是便有了開頭“小花生”邊播報邊送餐的模式。再比如,機器人如何自主調整最利于用戶取餐角度,方便人員拿取;在一個直行走廊,兩臺機器人相遇時如何智能避讓,高效工作等等。
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專項組成員們進行不斷的調試優化,經過2天在隔離區的忙碌奔波、連夜加班,隔離區7號樓所有樓層都實現了機器人送餐服務。
至此,這支6人的專項小組成員,才在隔離區睡上一個安穩的覺。
機器人還能做什么?
除了杭州市委黨校隔離區外,現在有著越來越多的機器人也在投入到這場戰役。
幾乎與“小花生們”奔赴黨校同一時間,新白鹿還接到了臨安區集中醫學觀察點的需求,又牽頭了一批智能送餐機器人去那邊上崗。
1月29日,廣東省人民醫院迎來了兩名特殊的“新員工”,雙胞胎機器人“平平”和“安安”。
它倆具有超強的記憶,可自主開關門搭乘電梯,能夠迅速準確地完成物資配送,每臺機器人相當于3個配送員,降低了臨床工作人員的安全風險。
1月30日,在嘉興南湖區新嘉街道的集中隔離留觀點,嘉興首位機器人志愿者“小美”上崗了。在這里,“小美”根據工作人員的指令,為留觀人員提供送餐、送藥、送物品等各項服務。
這些機器人看起來沒有溫度,但危機時刻,在最危險的地方為大家提供著“有溫度”的服務,盡可能地減少人員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減輕工作人員的工作負擔。這背后離不開技術人員們的拳拳之心。
人機協作,配送物資
“我們的送餐機器人在隔離區里,指定用作物資的即時配送,這些設備24小時連軸轉,屬于超負荷工作,一定不能出現意外停機,所以我們要嚴陣以待,保證設備長期安全穩定運行。”張琨說這樣一想,呆在隔離區正好,可以實時查看機器人們是否正常運行,每個崗位都有人在,一有問題大家可以迅速解決。
“十七年前我們這邊的隔離病人,送餐是用竹籃吊上去、吃完再吊下來的。前幾天在微博看到隔離區機器人送飯的小視頻,確實感慨科技日新月異。”一位醫生說道。
相比SARS時期,此次抗擊疫情時,用上了不少高科技裝備,比如還有大數據協助疫情管控、超算支持疫苗研發、人工智能助力體溫檢測等等。多家證券基金表示,疫情短期內對市場或將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仍然能看到科技板塊的機會。
編輯 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