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北京以消煙除塵大會戰治理二氧化硫、煙塵等煤煙型污染為主戰場;90年代以來,實現從工業污染治理延伸到生活等領域的綜合防治,1998年起組織實施了16個階段的大氣污染控制措施;2013年以來,聚焦PM2.5治理,深入開展清潔空氣行動計劃;2018年開始,聚焦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打贏藍天保衛戰……
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北京市將繼續打好藍天保衛戰,積極面對減排難度持續增大的挑戰,堅決完成2018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
根據今年1月3日發布的數據,在區域空氣質量同步改善、氣象條件較常年整體有利的情況下,2019年北京大氣四項主要污染物均有明顯改善,PM2.5年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PM10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二氧化硫年均濃度穩定達標并連續3年濃度保持在個位數,全年重污染日僅4天,連續280天未發生PM2.5重污染。
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0年,北京市將實施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嚴格實施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繼續推進農村地區散煤清潔能源替代,進一步提高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積極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
雖然,在秋冬采暖季節,空氣重污染過程在北京仍偶有發生,但隨著過去20多年北京對燃煤治理的有序推進,從前開窗、出門可聞到的刺鼻煤煙味,逐步銷聲匿跡,燃煤鍋爐房臟亂差的運行環境也蕩然無存,平房居民冬日里買煤、搬煤、攏火、倒灰的場景已鮮為人見。
監測數據顯示,北京與燃煤直接相關的二氧化硫的年均濃度,已從1998年120微克/立方米,降低到2019年4微克/立方米。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于建華說,在能源消費總量剛性增長的形勢下,北京燃煤消費量從峰值3000余萬噸降至當下400萬噸以內,電力、燃氣等能源占比超過96%。由內及外、行業協同,能源配置一升一降之間,呈現出一座北方城市能源結構調整的漫長且艱難的過程。
近年來,北京在治理大氣污染上踐行“一微克行動”,在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產業結構、精細管理、區域聯防聯控等領域精準發力,一微克一微克地去摳、一天一天地去爭取,攻堅克難,久久為功。
據了解,北京生態環境治理能力近年來逐步提升,從最初以行政管理為主,到目前采用法規、標準、政策、技術等綜合施策;累計出臺大約70項地方環保標準,體系全國最全、標準限值全國最嚴;集中攻關,取得PM2.5來源解析、京津冀大氣污染治理協同等科研成果;運用市場、稅收、補貼、價格等經濟政策推動生態環境保護,2018年起排污收費改環境稅后,應稅大氣、水污染物適用稅額標準按國家法定幅度上限執行;建立覆蓋街道(鄉鎮)的高密度PM2.5監測網、總懸浮顆粒物(TSP)監測網和地表水監測網,實現低成本、高密度、小型化傳感器技術在大氣監測領域的應用。
于建華說,北京在實踐、總結和學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城市空氣質量管理體系,以空氣質量監測評價、源解析和污染源清單等科技手段為支撐,在環境規劃、法律標準、環境執法、經濟政策、全民參與、區域聯防聯控等方面逐步建設和完善。
北京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分階段持續實施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措施,污染物排放強度逐年下降,被納入聯合國環境署“實踐案例”,為全球其他城市、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提供借鑒。
業內人士共識,北京大氣污染防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目前,北京的PM2.5濃度仍沒有達到環境空氣質量國標,距離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值也尚有差距,特別是秋冬季空氣重污染過程偶有發生。留住“北京藍”,仍需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