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么讓美到極致的她再紅一點? 2019-12-30 13:16閱讀: 不知不覺,2019年就要過去。在2020年到來之際,羊想跟大噶講一部電影——《尋找手藝2》。
這部電影的海報制作極其簡陋:粗糙的拼接、不講究的字體設計,像是某個外行的自high。
這仿佛預示了,這不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當然,導演當初并不這么認為——他野心勃勃,目標直接鎖定院線,票房破億。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電影《尋找手藝2》都撲了,因為它壓根就沒有上映。
這并不是一部尋常意義的“爛片”。
—— 現(xiàn)場“種草” ——
既然是《尋找手藝2》,那自然有《尋找手藝1》——那是一部2017年的高分紀錄片。電影《尋找手藝2》其實是對當年那部紀錄片的回訪。
跟那些高質(zhì)量、大制作的紀錄片比起來,《尋找手藝》絕對是小成本制作——設備買的二手殘次品,拍攝團隊也都不是專業(yè)的。
有多不專業(yè)呢?
《尋找手藝》的攝像師是司機大哥兼任的,所謂的錄音師,還是在團隊出發(fā)前一個星期現(xiàn)學的。
制作團隊統(tǒng)共就三四個人,每個人都身兼數(shù)職,拍攝費用是導演把自家北京的房子賣了現(xiàn)湊的。
這支隊伍加上拍攝所需器械,一輛車齊活。
就這么著,這幾個人跑南闖北,拍遍全國上百個手藝人。
最后出來的成片效果,自然比不上類似央視出品的那類專業(yè)的紀錄片,但也說得過去。
也許這是因為他們的拍攝目標本身自帶美感,很難拍得不好看。
就比如說白興村的楓香染。
楓香染,帶有個“染”字,那自然跟布料有關了~
像是奶奶的頭巾,就是自己制作的楓香染,樸拙素雅,帶著工業(yè)產(chǎn)品所沒有的手工質(zhì)感。
楓香染的材料是楓香樹脂和牛油,二者在炭火上慢慢熬制,會熬成楓香油。
然后,再用木棍蘸上楓香油在早已設計好的白布上繪制。
說是設計,但設計者明顯很隨性——“想起什么就畫什么,有時候想不起來就瞎畫”。
但是見畫如見人,“瞎畫”的奶奶提筆就是“小貓”、“小兔子”,都是美好良善的意向。
最后楓香染的成品相當驚艷,每一件背后都蘊藏著故事。
制作團隊也忍不住想收購,就問奶奶楓香染的價格。
奶奶很實在,對著鏡頭很不好意思地說:“我也不知道(要賣多少錢),要的(錢)多怕得罪人,要的少又得不到錢”。
從奶奶的居住環(huán)境能看出來,這個家庭并不富裕。
奶奶細數(shù)著她每一件楓香染,但最后一件也不想賣了。
那些楓香染,有的是奶奶的外婆和媽媽留給她的,有的是奶奶要留給女兒和孫女的;
還有的奶奶年輕時做的,帶著她做姑娘時的青春記憶;還有的是奶奶的孩子用過的,仿佛還裹著奶香。
令人驚奇的是,就算有幾十年歷史的楓香染,在歷經(jīng)世事變遷后,沒有沾染太多歲月的痕跡。
看到這里,羊心中突然冒出了一個詞——傳承。
不賣也好。
那些楓香染是有一家人的回憶的,我們買了去也無非是壓箱底做工藝品。
離開了奶奶,這些楓香染也許就不能鮮妍如初了。
說實話,跟著節(jié)目組的腳步,他們拍到什么羊就想買什么。比如說,秤。
像是這種傳統(tǒng)的秤,現(xiàn)在市面上已經(jīng)很少見了,早就被電子秤替代了。
做秤的老大爺好像很久沒有制作新秤了,主要以保養(yǎng)舊秤為主。
做秤的老大爺普通話很不好,在和導演溝通時,一句話往往要重復好幾遍,中氣十足。
老大爺耐心地講解著:秤桿上的刻度是用金屬配的,好一點的用銀子,次一點的用錫。
做刻度這個過程,叫“星星開眼睛”,必須要把銀灰色的金屬粉末在“星星”(刻度孔)里壓實。
如果刻度不亮,那“星星就沒開眼睛”。
“星星開了眼睛”之后,要用一串掐線珠把秤桿“拉緊”。
老大爺手里的掐線珠,其實也并不神秘,就是一串沒剝殼的薏米,光滑圓潤,不會“拉壞星星”。
秤桿上的刻度如何精確指向物體重量?這其中包含了一套嚴格的數(shù)學公式,在中國已經(jīng)流傳了上千年。
星星在夜空里最亮,所以秤桿子也需要“上漆”——“咬石灰”,晾干;
吐青礬,晾干;
刷五倍子水,晾干。
耐心等待,秤桿慢慢的就變黑了。
最后,再用掐線珠打磨光滑。
刻度“星星”在漆黑油亮的秤桿上更加閃亮。
“秤”這個物體自帶公平、公正的隱喻。
羊突然想到了90年代有一部特別經(jīng)典的老劇——《宰相劉羅鍋》,那部劇是王剛的和珅“首秀”,從此他就成為了“和大人”的代名詞。
《宰相劉羅鍋》片頭。
《宰相劉羅鍋》片頭曲《清官謠》里有這么句歌詞:
“天地之間有桿秤
那秤砣是老百姓
桿秤子呦挑江山
你就是那定盤的星”
羊一直沒有深究過什么叫做“定盤的星”,看老大爺給“星星開眼睛”突然懂了。
制作組離開前買了把秤,老大爺知道他們是買回家留念的,但是還是堅持做最后的調(diào)試。
做秤的手藝,半點容不得假。
羊發(fā)現(xiàn),老大爺在評價一桿好秤的時候,用的是“聰明”這個詞。
好像這桿秤能聽得懂人言。
但是最讓羊念念不忘的,還數(shù)傣族的油紙傘。
那把傘帶著粗糙的手工感,遠遠沒有機器制造出的批量化商品來的精致。
做傘的坎溫爺爺身材干癟清瘦,表情呆萌,反應貌似比常人慢兩拍。
他做了一輩子的傘,日復一日,沉默踏實,熟知每一步的流程。
傘頭是骨架的支撐點,需要鋸30道開口,全憑感覺。
傘面的龍骨剛好卡在傘頭的切口處。
傘桿上留有切口,那是給彈簧留的位置。
羊一開始還以為坎溫爺爺要用現(xiàn)代金屬彈簧做傘的開合“機關”,萬萬沒想到,所謂的“彈簧”也還是竹制的。
把竹制彈簧塞進傘桿后,還有用小刀削平棱角,這樣按壓時的使用感受會更好。
有了這個彈簧,傘面在打開時就可以被支撐住了。
把龍骨拴實定位,也許是做傘最難的步驟。
也許是坎溫爺爺年紀大了手腳不靈便,他在固定龍骨時,棉線斷了一次又一次。
“(失敗了)第六七次的時候,感覺空氣都凝固了,只剩下坎溫手上的線在他傘的骨架上磨得吱吱作響,然后又是嘭的一聲,斷了?!?br>——導演張景
在線斷了的那一刻,坎溫爺爺好像有些愣神,表情又帶有點著急。
舉報/Report
這部電影的海報制作極其簡陋:粗糙的拼接、不講究的字體設計,像是某個外行的自high。
這仿佛預示了,這不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當然,導演當初并不這么認為——他野心勃勃,目標直接鎖定院線,票房破億。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電影《尋找手藝2》都撲了,因為它壓根就沒有上映。
這并不是一部尋常意義的“爛片”。
—— 現(xiàn)場“種草” ——
既然是《尋找手藝2》,那自然有《尋找手藝1》——那是一部2017年的高分紀錄片。電影《尋找手藝2》其實是對當年那部紀錄片的回訪。
跟那些高質(zhì)量、大制作的紀錄片比起來,《尋找手藝》絕對是小成本制作——設備買的二手殘次品,拍攝團隊也都不是專業(yè)的。
有多不專業(yè)呢?
《尋找手藝》的攝像師是司機大哥兼任的,所謂的錄音師,還是在團隊出發(fā)前一個星期現(xiàn)學的。
制作團隊統(tǒng)共就三四個人,每個人都身兼數(shù)職,拍攝費用是導演把自家北京的房子賣了現(xiàn)湊的。
這支隊伍加上拍攝所需器械,一輛車齊活。
就這么著,這幾個人跑南闖北,拍遍全國上百個手藝人。
最后出來的成片效果,自然比不上類似央視出品的那類專業(yè)的紀錄片,但也說得過去。
也許這是因為他們的拍攝目標本身自帶美感,很難拍得不好看。
就比如說白興村的楓香染。
楓香染,帶有個“染”字,那自然跟布料有關了~
像是奶奶的頭巾,就是自己制作的楓香染,樸拙素雅,帶著工業(yè)產(chǎn)品所沒有的手工質(zhì)感。
楓香染的材料是楓香樹脂和牛油,二者在炭火上慢慢熬制,會熬成楓香油。
然后,再用木棍蘸上楓香油在早已設計好的白布上繪制。
說是設計,但設計者明顯很隨性——“想起什么就畫什么,有時候想不起來就瞎畫”。
但是見畫如見人,“瞎畫”的奶奶提筆就是“小貓”、“小兔子”,都是美好良善的意向。
最后楓香染的成品相當驚艷,每一件背后都蘊藏著故事。
制作團隊也忍不住想收購,就問奶奶楓香染的價格。
奶奶很實在,對著鏡頭很不好意思地說:“我也不知道(要賣多少錢),要的(錢)多怕得罪人,要的少又得不到錢”。
從奶奶的居住環(huán)境能看出來,這個家庭并不富裕。
奶奶細數(shù)著她每一件楓香染,但最后一件也不想賣了。
那些楓香染,有的是奶奶的外婆和媽媽留給她的,有的是奶奶要留給女兒和孫女的;
還有的奶奶年輕時做的,帶著她做姑娘時的青春記憶;還有的是奶奶的孩子用過的,仿佛還裹著奶香。
令人驚奇的是,就算有幾十年歷史的楓香染,在歷經(jīng)世事變遷后,沒有沾染太多歲月的痕跡。
看到這里,羊心中突然冒出了一個詞——傳承。
不賣也好。
那些楓香染是有一家人的回憶的,我們買了去也無非是壓箱底做工藝品。
離開了奶奶,這些楓香染也許就不能鮮妍如初了。
說實話,跟著節(jié)目組的腳步,他們拍到什么羊就想買什么。比如說,秤。
像是這種傳統(tǒng)的秤,現(xiàn)在市面上已經(jīng)很少見了,早就被電子秤替代了。
做秤的老大爺好像很久沒有制作新秤了,主要以保養(yǎng)舊秤為主。
做秤的老大爺普通話很不好,在和導演溝通時,一句話往往要重復好幾遍,中氣十足。
老大爺耐心地講解著:秤桿上的刻度是用金屬配的,好一點的用銀子,次一點的用錫。
做刻度這個過程,叫“星星開眼睛”,必須要把銀灰色的金屬粉末在“星星”(刻度孔)里壓實。
如果刻度不亮,那“星星就沒開眼睛”。
“星星開了眼睛”之后,要用一串掐線珠把秤桿“拉緊”。
老大爺手里的掐線珠,其實也并不神秘,就是一串沒剝殼的薏米,光滑圓潤,不會“拉壞星星”。
秤桿上的刻度如何精確指向物體重量?這其中包含了一套嚴格的數(shù)學公式,在中國已經(jīng)流傳了上千年。
星星在夜空里最亮,所以秤桿子也需要“上漆”——“咬石灰”,晾干;
吐青礬,晾干;
刷五倍子水,晾干。
耐心等待,秤桿慢慢的就變黑了。
最后,再用掐線珠打磨光滑。
刻度“星星”在漆黑油亮的秤桿上更加閃亮。
“秤”這個物體自帶公平、公正的隱喻。
羊突然想到了90年代有一部特別經(jīng)典的老劇——《宰相劉羅鍋》,那部劇是王剛的和珅“首秀”,從此他就成為了“和大人”的代名詞。
《宰相劉羅鍋》片頭。
《宰相劉羅鍋》片頭曲《清官謠》里有這么句歌詞:
“天地之間有桿秤
那秤砣是老百姓
桿秤子呦挑江山
你就是那定盤的星”
羊一直沒有深究過什么叫做“定盤的星”,看老大爺給“星星開眼睛”突然懂了。
制作組離開前買了把秤,老大爺知道他們是買回家留念的,但是還是堅持做最后的調(diào)試。
做秤的手藝,半點容不得假。
羊發(fā)現(xiàn),老大爺在評價一桿好秤的時候,用的是“聰明”這個詞。
好像這桿秤能聽得懂人言。
但是最讓羊念念不忘的,還數(shù)傣族的油紙傘。
那把傘帶著粗糙的手工感,遠遠沒有機器制造出的批量化商品來的精致。
做傘的坎溫爺爺身材干癟清瘦,表情呆萌,反應貌似比常人慢兩拍。
他做了一輩子的傘,日復一日,沉默踏實,熟知每一步的流程。
傘頭是骨架的支撐點,需要鋸30道開口,全憑感覺。
傘面的龍骨剛好卡在傘頭的切口處。
傘桿上留有切口,那是給彈簧留的位置。
羊一開始還以為坎溫爺爺要用現(xiàn)代金屬彈簧做傘的開合“機關”,萬萬沒想到,所謂的“彈簧”也還是竹制的。
把竹制彈簧塞進傘桿后,還有用小刀削平棱角,這樣按壓時的使用感受會更好。
有了這個彈簧,傘面在打開時就可以被支撐住了。
把龍骨拴實定位,也許是做傘最難的步驟。
也許是坎溫爺爺年紀大了手腳不靈便,他在固定龍骨時,棉線斷了一次又一次。
“(失敗了)第六七次的時候,感覺空氣都凝固了,只剩下坎溫手上的線在他傘的骨架上磨得吱吱作響,然后又是嘭的一聲,斷了?!?br>——導演張景
在線斷了的那一刻,坎溫爺爺好像有些愣神,表情又帶有點著急。
舉報/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