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利刃/TONE
曾幾何時,烏克蘭還擁有著全歐洲最強的坦克裝甲車輛設計、生產和維修中心,締造了諸如T-34、T-80等一系列傳奇產品,但現如今烏克蘭能夠自主制造的裝甲車輛,也就只剩下BTR-4裝甲輸送車這一款。
不過,就即便是這一款“獨苗”,也很快要被烏克蘭人敗壞干凈:2020年新出廠的一批BTR-4車體被普遍發現有嚴重的質量問題,其中最為顯眼的,就是車體上斷斷續續,有時甚至能長達半米的焊縫。
圖為進行彈道測試的BTR-4裝甲車體,紅線處為長度巨大,貫穿側面的焊縫。
可以肯定的是,不規整焊縫的存在,對于坦克和裝甲車的防護性能來說都是災難性影響:不僅焊縫周圍的裝甲會輕易崩裂,就連焊縫固定的整塊裝甲在受沖擊時也會滑脫,就算裝甲板再厚,也起不到理論上的防護效果。
至于烏克蘭BTR-4裝甲輸送車上的“半米焊縫”,那就已經不是單純的強度問題了:說現在的BTR-4是所謂的“裸奔無防護車”,那也絲毫不過分。
圖為早先生產的,車身外形規整的BTR-4裝甲輸送車。
事實上,這一批BTR-4裝甲輸送車已經并非是在之前的“機器流水線”制造,而是哈爾科夫-莫羅佐夫機械廠的工人使用“手工焊接”,所以才會產生長度如此嚇人的焊縫。
而之所以要用“手工焊接”,原因也很簡單:哈爾科夫-莫羅佐夫機械廠的上級,烏克蘭國防工業公司已經下了死命令,BTR-4裝甲輸送車必須采用“烏克蘭國產71號裝甲鋼”來建造,而這種鋼材料的焊接和加工特性都極端地差,乃至于用哈爾科夫-莫羅佐夫機械廠既存的焊接設備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因此只能用“手焊”,才能勉強把裝甲鋼焊在車體上。
圖為熱處理后開裂的烏克蘭Dozer-B裝甲車體,使用的是烏克蘭國產裝甲鋼。
更令人氣憤的是,烏克蘭人其實并不是不清楚,在BTR-4裝甲輸送車上使用所謂“國產71號裝甲鋼”的后果:早在2014年的俄烏沖突中,投入戰場的首批BTR-4裝甲車就報告有類似焊縫開裂導致的嚴重性能問題,隨后哈爾科夫-莫羅佐夫機械廠即換用了來自比利時和芬蘭的北約標準鋼鐵,在車身上消除了焊縫。
那為什么烏克蘭人還要走回老路,非得在裝甲車上弄出半米長的焊縫不可?那還要從另一樁官司說起了。
圖為烏克蘭T-84主戰坦克,使用蘇聯時期剩余的車體和炮塔進行組裝。
但相對應的是,此舉卻也引來了“私營化的”烏克蘭鋼鐵企業的不滿。通過一連串明里暗里的交易和游說,哈爾科夫-莫羅佐夫機械廠“擅自”使用外國裝甲鋼改善裝甲車質量的做法被定義為“非法”,隨即烏克蘭軍隊接收BTR-4裝甲車的程序也被叫停,哈爾科夫-莫羅佐夫機械廠最終被逼上了停工和瀕臨破產的絕路,只能任人擺布。
圖為BTR-4裝甲輸送車上夸張的焊縫。
現如今,“服軟”之后,哈爾科夫-莫羅佐夫機械廠得到了茍延殘喘,繼續用“手工焊接”生產BTR-4裝甲輸送車的機會,烏克蘭鋼鐵企業也能透過這樁生意掙到大筆真金白銀,但這一切并非沒有代價:BTR-4裝甲輸送車低劣的質量使它在戰場上注定沒有任何機會,乘坐它的士兵注定要付出生命的代價……至于是誰付出代價,顯然烏克蘭人并不關心,也不想關心,反正那都是以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