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家大多選擇了“宅著”過年,而觀劇則成為居家消磨時間的首選。其中《錦衣之下》《下一站是幸福》等愛情劇雖然在人設、劇情上并未獨樹一幟,卻憑借高甜度的“花式撒糖”吸引了諸多年輕觀眾。
縱觀近兩年的影視市場,正劇強勁回歸,狗血劇慘淡經營,但以《親愛的,熱愛的》《雙世寵妃》《我只喜歡你》為代表的“撒糖劇”卻在市場上占了一席之地。為什么只是“親親抱抱舉高高”就輕易成為“爆款”?到底是哪些觀眾離不開撒糖劇的“狗糧”?為此新京報隨機調查了207名觀眾,并采訪多位業內人士尋找答案。
近七成人看“撒糖劇”
為探究“撒糖劇”被追捧的原因,新京報隨機調查了207名觀眾。根據調查數據顯示,近七成人愛看這類劇,這其中有46.86%的人非常喜歡看“撒糖劇”,完全不看的僅占三成。在看劇的觀眾中,18-30歲的年輕人占據半壁江山,偏好正劇的觀眾則大多是31-40歲的中年人。
而對于愛看撒糖劇的原因,觀眾的答案也不盡相同。其中一半的觀眾認為是“生活太難了,需要輕松一下”或“吃狗糧也不要動腦子”;而38.9%的人則是用“高糖”來滿足自己的少女心。同時也有近7%的人坦言“其他劇更無聊”。
雖然近七成觀眾選擇“撒糖劇”,但并非所有人都相信劇中美好的愛情。僅27.8%的人認為“愛情就應該是劇中這樣”,而看劇后仍理性直面“現實骨感”的觀眾占大多數。與此同時,面對市場中接踵而至的“撒糖劇”,也僅有37.7%的觀眾認為“越多越好”,大部分觀眾選擇以內容好看與否而論,更有26%的人認為“看多了也膩得慌”。
制作成本不高,劇本好創作
隨著《下一站是幸福》打開開年劇面,2020年仍有諸多疑似“撒糖劇”待播,其中包括吳倩、張新成《冰糖燉雪梨》,胡一天、胡冰卿《暗戀橘生淮南》,言承旭、沈月《交換吧!運氣》,阮經天、宋祖兒《舌尖上的心跳》等。
而對于“撒糖劇”無需燒腦的劇情,高能的特效,甚至僅憑借略顯套路的人設拼命“撒糖”便可收割一眾年輕觀眾,各界人士也給出了不同原因。《我只喜歡你》的制片人王艷坦言,如今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面臨不一樣的壓力,觀劇時難免更希望輕松、治愈,“現在流行說‘露出了姨母笑’。我覺得無論是被男女主角吸引,還是投入到劇情中,這種自發的讓心情愉悅,一看就能笑的內容,觀眾沒有抵抗力。”
曾參與撒糖劇的編劇李華(化名)則透露,該類型在劇本創作上難度也不大,“不用太新的糖,甜就夠了,再匹配與當下年輕人觀念契合的人設和故事情境。”在制作領域,“撒糖劇”更是投資門檻較低。李華坦言,部分“甜寵劇”,尤其是網播劇,無論是制作成本、周期,還是演員片酬,均投入不高,“喜歡撒糖劇的觀眾大多是奔著劇情去的,演員貼合觀眾對甜寵的想象便可。”
內容需接地氣,過于懸浮不被認可
但“撒糖劇”是否真的可以持續拍一部,爆一部?從過往的成績而言,“撒糖劇”成功率較高,但同樣不乏撲街之作。例如于朦朧、苗苗主演的《青春拋物線》直至收官都“暫無評分”;另一部陳柏霖、張天愛合作的《鱷魚與牙簽鳥》也只有4.5分。“大家還是喜歡看比較真實、接地氣的內容。”王艷坦言,“即便是撒糖劇,也追求真實的代入感,仿佛這些人就生活在自己身邊。而不是一味追求很浮夸,離生活很遠。”李華也表示,近幾年提倡現實主義,即便“撒糖劇”一定程度高于生活,也需要關照現實,“如果一味只是高能撒糖,把男女主角設定得太脫離大眾,或者把故事寫成童話那樣理想、不現實,那就走上了偶像劇的老路。”
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