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王自學正在巡山。
張丹青攝
圖②:姜永恒在自家臥室里。
資料圖片
圖③:韋正東在其江濱公寓移民安置點406號房前拍照留念。
蒙良濤攝
圖④:任玉乾在晾紅薯粉皮。
趙 勇攝
圖⑤:趙春紅在家洗手。
資料圖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開欄的話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
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疫情嚴重的地區要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其他地區要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特別是要抓好涉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
目前,還有551萬農村貧困人口尚未脫貧,尤其在“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時間緊、任務重,應該怎么干?本版推出“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系列報道,走訪貧困戶、采訪扶貧干部、調研脫貧路徑,力圖總結經驗、展現狀態、促進工作。本期選擇5個未脫貧戶,請他們談談新年打算。
護林打工,扛起一個家
大霧,其實可以不去巡山,但習慣了,我還是決定再去我負責的那片山林轉一圈。
早起給兩個孩子做飯,照料生病的媳婦;把家里收拾干凈了,出門搞好護林工作,中間抽時間再到自家田里做些農活;傍晚回家做飯、陪孩子學習,是我一天的日常。由于媳婦有精神疾病,兩個孩子又在讀著小學,全家的擔子,我不扛誰扛?
黨委、政府對我們家沒的說,駐村工作隊和掛聯干部也沒少操心幫我們改善生活,現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雖然還要扛著這個家,可比以前心里舒服多了。
今年要全面脫貧,我不能掉隊,現在我有信心,一定要憑借自己的雙手努力,摘掉這頂“貧困戶”帽子。妻子生病,孩子又小,家里致貧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勞動力。現在,政府考慮到我家的實際情況,安排我當護林員,一年有8000元公益性崗位收入,但因為家里醫療負擔重,小孩還在讀書,勞動力少,收入還不穩固,還不能穩定脫貧。今年政府說了,會繼續細化幫扶措施,確保我家在2020年內穩定脫貧。
今年,我計劃把草果管理好,再增加一部分收入。村里幫我聯系了附近的建筑工地,到工地上打工,每月也會有幾千元的收入,這樣生活就更寬裕了,爭取回頭再把室內室外裝修下。
現在家里干干凈凈的,住著比以前安逸多了。說起來還得感謝幫扶干部的那次發火。3年前,掛聯干部到我家幾次都囑咐我搞好家里的環境衛生,我不以為然。后來有一次,掛聯干部批評我:“先不說能不能致富,就連衛生環境都搞不好,你覺得這樣好意思嗎?”當時還有些不理解,覺得這么多年都是這么過的,搞衛生沒啥用。可那次最后還是聽了掛聯干部的話,只要是在家里,每天都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凈凈。漸漸的,就養成了習慣,現在兩個孩子也開始學著打掃衛生。
我相信,以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我要把家里的環境衛生維持好,把日子過得更好,我要讓駐村工作隊員和掛聯干部到我家看了都豎著大拇指說好。
云南省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沙依坡鄉阿都波村委會大竹棚村村民王自學講述
楊文明 胡艷輝整理
參加項目,今年有盼頭
一早,我女兒就帶著外孫來了,燒爐子,收拾屋,忙個不停!我也不閑著,一看大外孫我就高興!趕緊給他加菜煎了盤帶魚。
哎喲!哪能把我老伴兒忘咯?刺馬上擇好,這就給她送過去。
那是2016年,老伴兒突發腦梗塞,一夜間花光了家里的積蓄,可即便如此,她的半拉身子還是癱瘓了,一日三餐都靠喂,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
這一個人倒下了,我們原來的活兒都沒法干了。一下子少了近2000元的收入,還多了四五千的藥費。
得虧政策好啊!一開始,村里給老伴兒辦了殘疾證,家里也申上了貧困戶。養老金、殘疾補貼、低保補貼、免費藥品都到位。我本想著,自己也有心臟病,勞動能力有限,還沒啥收入,咋能脫貧啊,就吃點大米白面湊合過得了。
但最近幾年,村里頭變化太大了。扶貧新政策越來越多,現在我覺得不僅脫貧有希望了,還能奔著致富努努力呢!別看我老頭歲數大,我有志氣,咋能樂意一直貧困靠別人?
怎么脫貧?那招兒可太多了!村里的光伏發電站建起來了,大豆示范園建起來了,鎮里的養鵝場也經營起來了。對,這些項目我都參加了!今年有盼頭了,算下來收入得有個五六千!
扶貧工作隊還搞起了“小菜園”產業,免費的種子、秧苗一筐筐送給我不說,村里還簽合同高出市場價到季“回收”。我在屋前屋后這不到一畝地上,種上大蔥、辣椒、黏玉米,伺候一年既能增收三四千,還不耽誤我照顧老伴兒。
今年俺們也不能拖后腿啊!還得想招兒摘掉“貧困帽”,把養殖種植都搞起來!
我打算再養幾十只“笨鵝”,咱這兒的白條鵝春天吃婆婆丁、夏天吃芩麻菜,有工夫還能到河里游個泳,肉質賊好,一入秋,上百塊錢都買不著!前幾天,我女兒答應我了,和我一起干。扶貧駐村第一書記楊明也給力,他說“需要鵝雛、豬崽,工作隊絕對支持!那我還怕啥干不好?”
黑龍江省海倫市向榮鎮向前村村民姜永恒講述
本報記者 張藝開整理
提升技術,不怕沒出路
來來來,瞧一瞧,406室,我的新家。怎么樣,夠敞亮吧?
這冰箱,肚子大,能塞不少吃的哩。櫥柜上頭,鍋碗瓢盆,摞得滿當當,我一天得擦好幾遍。抬起頭看看,這個大家伙,抽油煙機!以前哪用過這玩意兒?
我家原來住馴樂苗族鄉長北村必橫屯,那屯子,40多戶人家,家家搭著木草房。房子怎么建?木頭、樹皮、雜草圍起來,湊合湊合就能住人。門里頭,沒有一件像樣的家伙什。門外頭,都是泥巴路,彎彎曲曲的,下山都費勁。家里總共6口人,老媽,老婆,還有3個娃。那會兒的光景,不能叫“過”,只能稱“挨”,種田靠牛、插秧靠手、出門靠走、東西靠肩,頂多在鄉里打點臨時工,收入沒啥保障。
2015年,我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來國家給了咱好政策,眼瞅日子一天好過一天。木草房變成磚瓦房,泥巴路變成水泥路,架起了路燈,拉起了網絡。我們屯位置偏,上級號召大家搬出山。我一尋思,貧困的帽子不能戴,我得成為屯里第一個“吃螃蟹”的戶。
搬出大山住上樓房,原以為當年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摘帽。沒成想,砍木頭時,脊梁骨扭傷,不僅干不了活,還需要家人伺候自己。
那時候剛受傷,感覺這天就像塌了似的。家里老人、小孩需要我養活,不能干活了,往后的日子該怎么辦?漸漸地,我也不愿意見人,不愿意說話,這口心氣兒差點散了。
多虧包村工作組、村兩委、幫扶干部等不斷入戶看望我,給我打氣,我才逐漸振作起來。畢竟,貧困的帽子還沒摘掉呢!
說干就干,去年,我新種植了10畝油茶,管護起30畝杉木。身體康復后,我以必橫屯隊長的身份,組建起必橫苗族蘆笙隊,十里八村的鄉親們都很喜歡,紛紛來邀請我們去表演。
今年,我想繼續提升蘆笙演奏技術,有技術就不怕沒有出路,有出路脫貧致富才更有奔頭。
廣西河池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馴樂苗族鄉福壽社區江濱公寓移民安置點貧困戶韋正東講述
張云河 蒙良濤整理
務工+養殖,勤干能生財
看到妻子和孩子們陸續起床,我就和他們商量今天的事,把紅薯粉做好晾干,拿來創收或者自己吃。
我們一家6口人,以前住在老木房里,十分簡陋,冬天四面透風。之所以成為貧困戶,主要原因就是妻子身患腫瘤,每月藥費近千元,孩子們讀書也是一筆不小開支。
以前,鎮村工作人員多次動員我蓋新房,改善居住環境。一開始,我并不同意,擔心沒那么多錢,將就一下算了。后來,看到其他人都住上新房,我有點心動。工作人員又對我說:“以后孩子長大了,還住在老房子里,怎么找對象?”這讓我動了心,“要讓下一代過得比我好!”
去年,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支持下,通過幾個月努力,我們住進了嶄新磚瓦房,在新房里過了春節。我家拿到7萬多補助,自己只花了不到1萬元。
房子寬敞,心里都開朗得多。第一個晚上,我興奮得沒睡著,做夢都沒想到,花這么少的錢,就能住上好房子,夜里再也不用擔心刮風下雨。孩子們也很高興,每人都有自己的房間。
住上好房子,堅定了我脫貧的決心,人可以窮,但志氣不能短。政府幫了我這么多,自己也要努力干。
農忙時,我回家幫妻子干農活,農閑時就外出務工。妻子患病不能外出,但她也沒閑著,除了照顧孩子,還種植玉米、紅薯,養殖土雞、生豬,有時還到附近做點零工。去年,我家養了5頭肥豬,賣了3頭,賺了一筆錢。
去年在家建新房,我外出務工時間少,賺得不多。今年,我要多出去務工,賺更多錢。村里在發展油茶種植,我試種了兩畝,長勢很好,已經開始掛果,應該也能賣些錢。妻子還想多養些豬和雞,之前經常缺錢,不過鎮村工作人員正在幫我協調,爭取些扶貧貸款,到時在新房邊修個豬圈,擴大養殖規模,可以賺更多錢。
政府幫,自己干,勤勞能生四季財。我相信,在政府幫助下,通過我們勤勞努力,日子一定越來越好,摘掉貧困帽,和大家一起奔小康。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新田鎮東山村建卡貧困戶任玉乾講述
本報記者 劉新吾整理
女兒就業,肯定能增收
秦書記和記者來的時候,我正在洗衣服。腰椎間盤突出,這后腰猛地一起身還有點疼,腿也不利索,可是看見秦書記心里熱乎呀!趕緊搬出小椅子,招呼他們坐下。
十幾年勞累,錢沒攢下,病得了一身。原來指望著孩子他爸,一身力氣,好好干活,也能勉強持家,沒想到2016年他出車禍去了。撇下一身毛病的我,和3個正在上學的孩子。我命怎么這么苦?干不了體力活,一個月就賺幾百塊,還不夠醫藥費的。
還好,孫莊來了個扶貧的第一書記秦倩。她年紀輕輕,一到村里就入戶走訪,了解到我家情況,立刻聯系了相關企業,連續3年為我家捐款6萬元。那哪是錢啊!那是我們一家的希望啊!如今,我這仨孩子能成人、成才,都得感謝她。
知道我和村里很多人因病致貧后,秦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在孫莊推出了“互聯網+醫院”的醫療扶貧模式。為了讓村民少花錢、少跑路,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專家看上病,看好病,秦書記通過聯系微醫安好,在孫莊村建立河南首家第一書記互聯網分級診療醫院。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對接先進的治療方案和專家,省錢又省時間。而且有國家的好政策和公益資助,孫莊像我這樣的貧困戶看病都是免費的。
養育孩子和看病問題解決后,秦書記就尋思著給我這樣沒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找點啥收入。整合扶貧資金,拉來社會贊助,她領著扶貧工作隊相繼建起了百農園、大廣園林、光伏發電,還有制鞋廠和胡辣湯加工廠。貧困戶用扶貧資金入股,人人當股東,年年拿分紅,加上在村里做保潔員和在村鞋廠打工,我現在一年能收入13500元。我家四口人,這點收入暫時還不算脫貧,可我卻一點也不擔心!大女兒今年7月份大學畢業,到時候家里會多一個勞動力,多一份收入。我家今年年底一定能順利脫貧。多虧秦書記幫忙,現在已經有好幾份不錯的工作在等著她。沒有駐村工作隊的幫助和支持,就不可能有我家的今天。現在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河南省西華縣遲營鄉孫莊村趙春紅講述
本報記者 畢京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