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2月6日電 (陳秋杏)“老太婆,換班時間到了,快回去吃飯。”6日下午2點,重慶市江北區郭家沱街道郭正街57號樓門口,72歲的楊世秀把登記本交給老伴葉永祥,跺跺腳搓搓手,結束了一天的“站崗”時間。
楊世秀和葉永祥是郭家沱街道鑼旗寺社區居民,也是該社區年齡最大的志愿者。此外,他們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烈士葉玉林的父母。
葉永祥是一位退伍軍人,大兒子葉玉林在他的影響下,16歲便參軍入伍。然而1986年,部隊傳來噩耗,18歲的葉玉林在一次戰役中犧牲。兒子的離世對于兩位老人來說,幾乎是致命的打擊。
“兩位老人骨子里的熱心腸卻沒有隨著兒子的去世而消失。”郭家沱街道鑼旗寺社區書記鄧正文稱,葉永祥退休后成為社區黨員志愿者,楊世秀則加入巾幗志愿者,兩位老人不計報酬地為小區居民服務,一干就是十余年。
圖為在樓棟口值守的葉永祥、楊世秀夫婦。 鑼旗寺社區供圖“疫情防控阻擊戰開始后,這對英雄父母便主動向社區提出要為他們居住的樓棟提供值守防控服務。”鄧正文說,考慮到兩位老人年齡大,抵抗力也弱,社區謝絕了兩位老人的請求。“他們堅決不同意,轉身戴上口罩便回到郭正街57號樓,開始了‘站崗’工作,還排好了班,一人上午,一人下午,從上午8點站到晚上6點,怎么都勸不回去。”
“同志,出門記著戴口罩。”“同志,現在是特殊時期,去女兒家也不行,疫情過后再來。”6日下午,看著堅守崗位的葉永祥、楊世秀夫婦,鄧正文有些哽咽。“站崗這件事,葉永祥很堅定也很執著。他告訴我,雖然兒子犧牲了,但他作為一名老黨員、一名退伍軍人,必須在國家需要的時刻站出來。如果兒子還在,他一定會站出來,因為保家衛國是軍人的天職。”鄧正文講述到。
據社區統計,值守的這些天,兩位老人成功勸導60位居民佩戴口罩出行,登記進出樓棟人員基本信息25次,為進出人員測量體溫150余人次。
在葉永祥、楊世秀的帶動下,郭家沱街道的黨員志愿者、巾幗志愿者、退役軍人志愿者等300余人都積極站出來,加入疫情防控工作,為3個開放式小區、50余個路口筑起疫情防控攻堅戰中的最后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