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鑒“小湯山”模式的武漢雷神山醫院1600張病床將于2020年2月8日起交付使用,而此前的2月2日,武漢火神山醫院已正式交付,從項目開始至竣工耗時僅10天。如何從建筑的角度看待這兩座醫院?
“緊急時刻只有裝配式建筑才能如此快速地完成建造。”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裝配式建筑研究院副院長杜志杰說道,一些國外的建筑師則指出裝配式建筑“可能是快速部署醫療保健的未來”。而相較于長期性醫院建筑,建筑師樂正陽認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關鍵在于是否能夠解決當下的問題。“它們并不是為傳世而建,但因為特殊的時間點,以及直播中的全民見證,它們也可能被載入建筑史冊。”
土地穿“防護服”,病房呈“魚骨”分布
火神山醫院地處武漢市蔡甸區知音湖畔,位于武漢職工療養院旁。整個醫院根據地形情況呈L狀布局,分為東、西兩大病區,醫護人員的清潔通道類似于一條醫療街,布置在中間,貫穿東、西病區,17個醫療單元呈魚骨狀分設在醫護通道兩側。
在樂正陽看來,醫院L型的布局有兩大優點,“一是與東側的知音湖拉開一定的距離,二是南邊的醫護人員生活區可以把醫院與已建成的武漢職工療養院隔開。”此外,她注意到,在施工的過程中,建設者通宵鋪設了“兩布一膜”——兩層土工布及一層HDPE防滲膜,然后還有一層20公分厚的砂石,“這相當于給土地穿上了防護服,以防污染,”樂正陽說道。而在醫院場地上還配有污水處理站,嚴格按照醫療廢水處理規范和國家環保部的要求,在污水處理站接觸消毒4小時以上并達標后才能經管網排放。
據新華網報道,火神山醫院內部分區實行嚴格隔離。通過設置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及醫護人員專用通道和病人專用通道的布置方式,嚴格避免交叉感染。醫療區與生活區同樣嚴格隔離。醫護人員進出病區設置包括風淋在內的專用衛生通過設施,最大限度地保護醫護人員的健康安全。樂正陽告訴記者,這樣的分區基于魚骨狀的平面構造,“借鑒小湯山醫院的平面,火神山的建筑平面也采用魚骨狀形式,也就是醫務人員工作流程的一個通道,垂直的這根主要的‘骨頭’是清潔區,完全沒有被污染,主要是醫護用房,旁邊的這些‘次魚骨’是醫護通道也就是半污染區,是醫護人員和病房接觸的過渡段,再然后就是污染區,也就是病房。病人的通道是在每個護理單元的外側,因此病人通道與醫護人員的通道是各自獨立的,由此保證醫護人員不被感染。”
裝配式建筑:“可能是快速部署醫療保健的未來”
火神山醫院建造就地取材,利用施工單位現有庫存,用集裝箱進行模塊化拼裝成醫療單元,對于有特殊高度要求的ICU、醫技部采用輕鋼結構+鋼制復合板。
僅用十天時間建成具有1000個床位的醫院,這一速度得益于集裝箱式箱體活動板房的快速拼接。據雷神山醫院現場指揮、中建三局一公司黨委書記吳紅濤介紹,兩個醫院的建設采用了行業最前沿的裝配式建筑技術,最大限度地采用拼裝式工業化成品,大幅減少現場作業的工作量,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同時,在外部拼接過后進行整體吊裝,將現場施工和整體吊裝穿插進行,實現了效率最大化。
“緊急時刻只有裝配式建筑才能如此快速地完成建造。”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裝配式建筑研究院副院長杜志杰在采訪中說道,此次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建造時間非常短,因此采用了模塊化建筑的形式,整個建筑由若干個6m*3m的模塊組合而成。
德國工程公司Knippers Helbig的結構工程師兼聯合創始人托爾斯滕?黑爾比希(Thorsten Helbig)曾參與深圳寶安機場等中國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他在接受外媒Quartz采訪時談到,“中國人對新技術和技術變革的態度非常開放,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人更愿意接受新的建筑方法。”這對于醫院的快速建成有所幫助。
根據黑爾比希的經驗,使用預制件組裝的裝配式建筑是安全的。“因為預制件是在工廠的受控環境下進行裝配,設計師和施工者可以其在進入工地之前排除所有的問題,在進入工地以前就保證所有的模塊可以拼裝在一起。相比之下,傳統的建筑更有賴于天氣以及整個工程中不同層面的承包商的行動。”
工人在火神山醫院工地工作,新華社 圖裝配式建筑是建筑工業化發展的產物,大約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各國各地區基于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條件及特點,選擇了不同的裝配式建筑發展道路與方式。日本于1968年提出裝配式住宅的概念。1990年推出采用部件化、工業化生產方式、高生產效率、住宅內部結構可變、適應居民多種不同需求的中高層住宅生產體系。美國裝配式住宅盛行于20世紀70年代。1976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家工業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出臺一系列嚴格的行業規范標準,一直沿用至今。而在中國,裝配式建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突然停滯,如今沉寂了三十多年之后又重新興起。此次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讓更多人看到了裝配式建筑在中國的潛力。事實上,裝配式建筑或者所謂“模塊化結構”也開始應用于世界其他地方的緊急醫療預案中。例如,美國克萊姆森大學(Clemson University)的“建筑+健康”(Architecture + Health)項目正在測試將集裝箱串聯以來以組裝快速反應的醫療設施是否可行。在美國建筑公司HOK負責醫療保健業務的建筑師斯科特?羅林斯(Scott Rawlings)在采訪中指出,這一技術的進步“可能是快速部署醫療保健的未來”。
非常時期的特殊建筑:功能大于一切
從確定新建火神山醫院的1月23日至醫院落成的前一天2月1日,短短9天內,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病例從495人陡增至4109人。在武漢醫院床位緊缺的情況下,火神山醫院可以提供1000張床位,而即將建成的雷神山醫院將提供1500余張床位。
和一般的醫院建筑不同,火神山醫院是臨時建筑,專門應對突然爆發的疫情。醫院地塊北側為尚未交付的商品房,而醫院的預計使用壽命為三個月左右,“希望它能在更短時間內就完成使命。因此在商品房交付之前火神山醫院就已經拆除了,”參與火神山醫院設計的中信院設計師在采訪中說道。
“火神山醫院和那些耗時較長、投資較大的長期性醫院建筑沒有可比性。關鍵在于,這個建筑是否能夠解決當下的問題。”樂正陽對澎湃新聞說,對于新爆發的傳染病,醫生、建筑師以及大眾所獲得的信息都在不斷地更新,而火神山醫院的魚骨狀平面不僅利于分區隔離治療,還具有延展性,能夠根據情況進行調整和擴展。
雖然建造時間短,但是火神山醫院已符合一般醫院傳染病房的隔離要求,“在美國,一般綜合醫院會有負壓病房來實現隔離,這就是所謂的治療傳染病人的病房,” 美國NBBJ設計公司專注于醫院設計的建筑師李怡欣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而在火神山醫院病房內,每間病房離地面架空30厘米,放置兩張病床,均設有獨立的衛生間。兩扇窗戶和通道組成的專用隔離防護窗,用于藥品和食品的傳遞。醫院絕大部分房間都是負壓房間,房間內的壓力比外面低,如同給病房帶上“口罩”,避免病毒隨著氣流產生交叉感染。
斯科特?羅林斯在采訪中指出,中國正在建造的不是典型的醫療機構,而是 “管理感染的隔離中心”,像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以集裝箱這樣的預制件或“模塊化結構”建造的醫院,是非常安全的。“當我們設計永久性醫院時,需要考慮完備的功能與建筑在未來75年的適用性。而武漢目前在設計新醫院上沒有這樣的奢侈。”
事實上,歷史上不乏經典的醫院建筑案例。以1933年建成的芬蘭帕伊米奧結核病療養院為例,該建筑由芬蘭建筑大師阿爾瓦?阿爾托(Alvar Aalto)設計,建筑耗時約四年建成,體現了新功能主義的理念以及阿爾托的家具設計風格,建筑師對于室內色彩、采光等具有細致的考量,以實現更人性化的服務。而從60年代開始,隨著結核病變得可以治愈,醫院的功能也發生了轉變。
“像帕伊米奧療養院這樣的醫院建筑之所以被書寫下來,主要是因為造型美、用料佳,而火神山、雷神山不是這樣,”樂正陽說道,“火神山、雷神山的意義在于,作為‘功能大于一切’的建筑,它們并不是為傳世而建,但因為特殊的時間點,以及直播中的全民見證,它們也可能被載入建筑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