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作者 劉杰
因主營業務持續虧損,2017年金宇車城曾通過并購尋求跨界轉型,結局卻未能如愿,不僅業績一落千丈,還與原股東對簿公堂。2019年其業績預虧過億元,金宇車城再次發起并購,然而標的公司財務數據存在諸多疑點,不排除有為日后經營“埋雷”的可能。
2020年1月18日,金宇車城更新收購山東十方環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十方環能”)的交易草案,擬以3.94億元購買十方環能86.34%股權。事實上,本次收購與其2017年發起的收購案類似,均有借重大資產收購,扭轉業績頹勢的意味。然而,此前收購“踩雷”的舊傷未愈,如今再次如法炮制,不禁令人為其前景擔擾。更重要的是,新收購標的公司并購前夕業績異常突增,且諸多財務數據存在勾稽差異,使得本次收購從一開始便隱含危機。
主業頻繁變動 業績坐“過山車”
據金宇車城2019年三季報顯示,其營業收入大幅下滑91.41%,凈利潤由上年微利轉為虧損7816.49萬元,而根據其2020年1月21日發布的2019年業績預告來看,其虧損區間將進一步擴大到1.1億元至1.65億元之間。
事實上,金宇車城業績慘淡不單只表現在2019年,近五年來其業績一直處于波動中。2015年及2016年,金宇車城營業收入就一度大幅下滑,連虧兩年,面臨退市風險。至2017年其業績方一改往日疲態,當年營業收入增速高達309.90%,凈利潤由此前的虧損6163.58萬元轉為盈利3857.09萬元。只是好景不長,2018年其營業收入雖仍有增長,但凈利潤卻僅實現641.96萬元,下降速度非常明顯。更關鍵的是,這數百萬元的凈利潤還是靠非經常性損益的支撐而實現的,當年其非經常性損益高達2.05億元,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則虧損1.97億元,可謂是“明賺實虧”。總體看來,金宇車城金近年來的業績表現猶如坐“過山車”波動明顯。
究其業績大幅波動的原因,似乎與其頻繁變動的主營業務有莫大的關系。
金宇車城早在1998年就已上市,其前身為上海美亞絲綢廠股份有限公司,以紡織業進入資本市場,早期股票簡稱“美亞股份”,2004年更名為“金宇車城”。其業務包括絲綢加工貿易、房地產開發經營及汽車銷售等。
2015年由于國內經濟下行及傳統產業結構調整,金宇車城轉型升級壓力倍增,公司主營業務競爭加劇,營業收入大幅下降,業績出現虧損。至2016年,受商業地產結構性過剩和電商沖擊、汽車市場更新換代加速等影響,部分主要業務持續萎縮,營業收入進一步下降,業績也再度虧損,金宇車城“披星戴帽”,股票簡稱變成“*ST金宇”,公司面臨退市危機。
面對危機,2017年金宇車城實施了重大資產重組,完成了對江蘇智臨電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臨電氣”)的收購,并表智臨電氣后,金宇車城的業績迅速由虧轉盈,解除了退市危機。其主營業務也由主攻紡織業變為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為主,產品方面則主要銷售新能源電氣設備以及高壓電極鍋爐供熱設備。然而,好景不長,收購智臨電氣后的第二年,金宇車城利潤再次出現大幅下滑,至2019年三季度,其新能源電氣設備實現的營業收入僅為484.03萬元,高壓電極鍋爐供熱設備的營業收入僅7.62萬元。
2019年再次面臨業績虧損危機,金宇車城也再次發起了并購。據其2020年1月18日發布的并購草案顯示,本次收購分為兩步走,先擬收購十方環能86.34%股權,若本次交易實施完畢,將再以現金收購13.43%股權,合計收購該公司99.77%的股權。
十方環能主要從事有機廢棄物專用處置設備銷售業務、餐廚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垃圾填埋氣發電、垃圾填埋氣精制燃氣及生物質能源利用業務。這也意味著通過此次并購,金宇車城又將新增該項業務,其業務將迎來新的變化與挑戰。令人擔憂的是,如此頻繁的跨界,在經營管理方面不僅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還將面臨諸多未知的行業風險,這不禁讓人對其今后的運營捏一把汗。
并購求生卻反目
公開資料顯示,金宇車城2017年對智臨電氣發起的并購案不僅未助其轉型求生,反而使金宇車城與標的公司原股東對簿公堂。
2017年9月26日,金宇車城與智臨電氣的原股東狄曉東、蔡元堂、劉恕良、張國新簽訂股權協議,作價3.83億元購買智臨電氣55%的股權。這是一起高溢價收購,彼時智臨電氣增值率高達490.12%,給金宇車城帶來了3.22億元的商譽。基于高額的股權轉讓價款,雙方簽訂了業績承諾協議,根據協議約定,智臨電氣2017年至2019年的凈利潤分別不低于6000萬元、9000萬元、1.2億元,然而智臨電氣僅在收購當年完成了業績承諾,實現凈利潤6478.86萬元,2018年便出現業績變臉,最終僅實現凈利潤36.96萬元,與9000萬元的業績承諾相差甚遠,從2019年三季報來看,業績仍未見起色。
不僅如此,對智臨電氣股權的收購,還為其帶來了流動性危機及諸多訴訟。根據2020年1月21日金宇車城發布的關于執行司法判決解除股權轉讓協議公告顯示,2018年起,受531光伏新政大環境影響,全行業進入下行通道,2018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超過43GW,同比下滑18%,光伏行業整體呈現較為顯著的流動性困難,智臨電氣在2017年及以前年度銷售合同產生的應收賬款回款在2018年度出現大量違約情形。與此同時,智臨電氣由于應收款回收困難而無法獲得足夠的流動資金,以如期如約支付其上游供應商貨款。截至2018年底,智臨電氣在起訴和被訴兩端都積累了較多訴訟,其所涉訴訟中債權類標的金額約4000萬元,債務類訴訟標的金額約4400萬元。
鑒于智臨電氣業績承諾嚴重不達標,同時出現經營困難的情況,金宇車城要計提大額的商譽減值,而智臨電氣原股東則需支付數億元的業績承諾補償款。金宇車城前期收購智臨電氣采取的是分期付款方式,由于彼時金宇車城自身也陷入資金困局以及多起訴訟中,因此,其無力支付第二筆股權轉讓款。于是2019年11月,原智臨電氣股東提起訴訟,請求解除協議,并支付第二筆股轉款。而上市公司則因智臨電氣原股東未履行承諾函相關事宜提起反訴,要求請求解除協議,同時要求交易對方退還第一筆股轉款。
最終,基于并購后智臨電氣所處行業受國家光伏產業政策影響,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且交易雙方均存在違約情況,繼續執行協議無法實現合同目的,2019年12月20日,法院依法判決解除協議,金宇車城將持有的智臨電氣55%股權變更登記至智臨電氣原股東名下,同時智臨電氣原股東向上市公司返還已支付的股權轉讓款。
金宇車城通過這次收購雖然成功保殼,但卻并未讓上市公司業績得以持續增長。跨界轉型面臨的問題與風險諸多,金宇車城這次收購未能戰勝新領域所帶來的挑戰,最終不得不勞心勞力解決訴訟紛爭,這次收購算是個失敗的教訓。
標的公司業績突增有異常
2019年,因前次并購智臨電氣“踩雷”,金宇車城的業績迎來了斷崖式下滑,2019年業績預告顯示其預虧上億元,金宇車城則再次發起了并購,擬收購十方環能86.34%股權。然而即使此次并購成功,標的公司業績并表后也無法改變金宇車城巨虧的局面。并購草案顯示,假設金宇車城在2018年1月1日已完成收購十方環能86.34%股份,基于此編制的上市公司備考合并財務報表顯示,上市公司仍將虧損9841.18萬元。
草案顯示,此次交易十方環能86.34%股權作價3.94億元,其中89.58%以股份支付,10.42%以現金支付。根據交易雙方簽署的業績承諾協議,業績承諾期為2020年至2022年,期間僅約定標的公司凈利潤為正,不虧損即可,由此來看,業績承諾方對標的公司業績的實現,似乎信心不足。
草案顯示,2017年、2018年及2019年1~9月,標的公司分別實現凈利潤2042.34萬元、3558.01萬元、3594.52萬元,2018年其業績突增74.21%,表現似乎不錯,然而《紅周刊》記者核算十方環能2018年營業收入與相關財務數據的勾稽后發現,其中存在勾稽異常,因此其業績突然大幅增長的真實性也就值得懷疑了。
并購草案顯示,十方環能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1.93億元,考慮到其適用于16%的增值稅稅率(注:自2018年5月1日起,增值稅稅率由17%下調至16%),按月平均計算收入后得出含稅營業收入金額為2.25億元,將含稅營業收入與現金流量表中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1.72億元相互勾稽,多出了5314.38萬元,本期預收賬款變動金額甚微故不予以考慮。按照常理,該部分收入當期未收到現金,應使得經營性債權出現同等規模的增加。
十方環能2018年應收賬款金額為2112.83萬元,較2017年4960.37萬元卻相反減少了2847.54萬元,再算上壞賬準備的影響,實際減少額增至5677.68萬元,這卻與5314.38萬元理論增加值相差甚遠,一增一減下,差異額高達1.1億元,這也就意味著十方環能有1.1億元的營業收入沒有現金流及相關債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十方環能2018年的營業收入總額僅1.93億元,該部分差異金額占比達56%,這表明當年其大部分營收存在虛增的嫌疑。
標的公司采購數據異常
十方環能不僅并購前夕業績突增有異,進一步核算其采購數據也發現其中存在異常。
并購草案顯示,2018年十方環能向前五大供應商的采購額為2213.75萬元,占采購總額的比例為27.19%,由此推算出其全年采購總額為8141.78萬元,考慮到16%增值稅稅率的影響(注:自2018年5月1日起,增值稅稅率由16%下調至17%),按月平均計算采購后,推算出其含稅采購金額約為9471.60萬元。該部分含稅采購一方面會體現為現金流量的流出,另一方面則會導致相關經營性債務的增減變動,那么十方環能與采購相關的財務數據是否符合該邏輯呢?
2018年,其“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金額為4730.88萬元,本期預付賬款變動甚微,僅增加了25.86萬元,剔除該部分影響與本期含稅采購金額相較少了4766.58萬元,這也就意味著本期的采購金額中尚有一部分未支付現金,因此其經營性債務將出現相同規模的增加,那么事實又是否如此呢?
翻看資產負債表,2018年其應付票據金額為3352.18萬元,應付賬款金額為4393.43萬元,二者合計較上期增加了1465.58萬元,然而這卻比理論增加額差了3301萬元,這也就代表著其有3301萬元的采購金額可能披露不實。要知道十方環能當期總含稅采購總額約9471.60萬元,而該部分差異金額占比高達34.85%,也就代表著其三成以上的采購存在異常,這就需要十方環能給出合理的解釋了。
責任編輯:張恒星 SF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