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暗逼仄的密閉空間、蚊蟲叮咬、路人便溺……韓國電影《寄生蟲》中所描繪的這些場景,是該國社會底層居民的真實生活寫照。在該片斬獲奧斯卡多項大獎后,韓國“地下室一族”的生活狀況受到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令一些媒體唏噓不已的是,相比影片的藝術加工,不少居民所面臨的現實狀況可能更為不堪。
半地下室中的“寄生蟲”
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近日對韓國的“地下室一族”進行了一次深入探訪,31歲的物流行業從業人員吳基哲(音)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居所就是一處類似于“防空洞”的“半地下室”。由于其寓所高出地面的部分有限,室內極度缺乏陽光照射,環境陰暗而潮濕。據他表示,就連好養易活的多肉植物在這種環境下都難以存活。特別是一到夏天,這種房間四處長霉、蟑螂橫行,洗好的衣服過很久也難以晾干;在霉菌和下水道的雙重“熏陶”下,衣物上永遠散發著難聞的氣味——正如電影《寄生蟲》中所描繪的那樣,貧窮的主角一家無論穿著如何故作體面,都無法擺脫“地下室的臭味”。
不僅如此,吳基哲的居所非常狹小:這種屋子的層高本就有限,衛生間的設計還要高過地面半米,為此他在如廁和洗漱時,必須保持半蹲、或岔開兩腿才能進行。他苦笑著說,剛剛搬進來時因為不適應這種構造,身上經常會因磕磕碰碰造成瘀傷。這種屋子也毫無隱私可言,外面的人透過窗戶就能看到室內的一切,有人會在他的窗臺附近抽煙、吐痰。有其他住客也“吐槽”道,該類寓所隔音極差,鄰居的對話、廁所沖水、甚至夫妻生活都能聽得一清二楚;手機信號時有時無。此外,“地下室社區”的治安狀況也非常糟糕,居民時常要擔憂盜竊、搶劫甚至性侵等風險。
每逢雨季,這些居民更是徹夜難眠,因為一場大雨就可能將全家淹沒。為此,人們隨時準備攜帶有限的財物逃到戶外。8年前的一場暴雨,令首爾居民金喜順(音)至今心有余悸:當年她和女兒居住在西林洞一處半地下室,突如其來的大雨傾瀉而入、房門又無法打開,最終母女倆通過廁所通風口才僥幸脫險。2018年夏天,首爾的一場大雨導致600多名住戶有家不能回,而這種流離失所的狀態維持了整整一個月。
歷史的產物,無奈的選擇
BBC稱,半地下室結構的房屋不僅是韓國都市建筑的“怪胎”,也是某種歷史遺留問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韓朝關系高度緊張,韓國時任政府要求新建樓房必須加入地下室結構,以便在國家緊急時刻充當類似于掩體的安全工事。起初,出租這類場所屬于非法行為,但隨著上世紀八十年代韓國出現住房緊張,政府又不得不將地下室出租合法化。
時至今日,盡管韓國已經成為全球第11大經濟體,保障性住房在大都市仍然是稀缺資源。對于購房無力、租房困難的年輕人和貧困階層而言,半地下室是為數不多的居住選擇。據韓國國土交通部2018年統計,韓國目前共有38萬戶家庭居住在地下、半地下以及閣樓內。而在首爾,“住半地下”的家庭比例占到全國六成,達到23萬戶,這與首爾房價高企有很大關系。有數據顯示,在首爾租住80平米左右、設施齊全的寓所每月要花費130萬至16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7600元至9400元),而半地下室的平均租金約為54萬韓元。《首爾新聞》稱,連續8年在首爾住半地下的一名上班族表示,要住半地下室也要先繳納1000萬韓元保證金,若想搬到地上住,每月得多掏10萬韓元房租。
“貧窮印記”或將長期存在
在美國公共廣播電臺看來,《寄生蟲》一片最“扎心”的部分,是這種地下室結構寓所恰恰折射出韓國社會“結構性的不平等”,階級固化、上升空間的匱乏,令生活在底層的“泥勺階層”難以逆天改命。如吳基哲所說,過得苦一些倒沒什么關系,他靠著努力工作也攢下不少錢。但是讓他備感難受的是周圍人的目光,他說:“在韓國,擁有自己的住房、開輛好車是很重要的事情。居所能定義一個人的屬性,而半地下室代表著貧窮。”
報道稱,2010年,首爾市政部門開始叫停新樓房“半地下室”結構的建造。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類象征著“貧窮”的居所,仍將作為住房市場的“剛需”在韓國社會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