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12月31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近日,美國“小費制度改革”引起民眾熱議。對在餐館已經打工五年的服務生小張而言,各族裔的客人付小費也各有特點。“印度裔客人上門,一般小費會比較少;華人則普遍都會給,而且比較多。”
餐館老板John在美國中西部開過三家餐廳,從事餐飲工作超過15年。綜合各個族裔給小費的“習慣”從低到高排列,他說,印度裔居冠,非裔第二,華人則至少會給10%到15%。經營三家美甲店的柯小姐也說,印度裔的確小費給得很少。而做指甲的客人里,韓國人給的小費最差,不給的也比比皆是。
一位有MBA碩士學位的印裔在線上問答網站表示,印裔對于小費錙銖必較,這或許與印度的經濟與文化因素有關。他生活在孟買時,常看到婦女與街頭小販討價還價,因此從文化來看,談判是印度人的一部分,也是尋找最優惠價格的最古老且可靠的方式。
相較于印度裔的“談判文化”,華人付小費另有一種“同鄉情懷”;許多留學生和新移民來美初期都有打工、開電召車的經歷,深知小費的重要,總會多給小費以示支持。
福州來的林先生表示,自己十多年前也從餐館工做起。日前他出門旅游,途中到華人開的自助餐廳吃飯,大約15美元的餐費,他留下7美元小費。朋友認為自助餐服務少,不需給這么多小費,但林先生說,大家都是老鄉,應該多給一些支持他們。
常坐華人電召車的邱先生,也一向會給20%的小費。他常和電召車司機聊天,發現不少人移民美國幾十年但依然不會英文,只能到華人電召車公司供職,還有一些年輕人邊打工邊上學。“他們都有各自的不易。都在異鄉打拼,老鄉如果不挺老鄉,又有誰會挺?”他說。(黃惠玲、劉大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