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醫療隊收治一重癥病人 入院時幾乎無法動彈 如今恢復狀況良好
一個醫生眼中的“模范病人”
截至2月11日上午8時,北京醫療隊在武漢已累計收治患者191例,經過救治,其中有17例輕癥患者已經轉往雷神山醫院。近日,在與病魔搏斗的隔離病房內,傳出了一段特殊的視頻,40多歲的患者王先生面對鏡頭,將自己從發病到好轉的過程娓娓道來。而就在十多天前,他連與醫生的基本交流都非常困難。
在視頻中,王先生表示,自己在1月15日便感到身體不適,他第一時間戴上口罩,并自行開始和家人保持距離。在社區診所就醫后仍然發熱不退,他被送至武漢協和醫院西院時,血氧飽和度只有77。
北京醫療隊世紀壇醫院領隊丁新民回憶,王先生作為首批重癥病人,剛入院時幾乎無法動彈,“說話只能一個字一個字蹦。”
而在入院五六天后,王先生的狀況就已經有了明顯好轉。除去醫療隊的救治之外,丁新民還將功勞歸于王先生自身的意志力與配合度。
隔離病房內,病人們的進食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丁新民表示,因為缺氧可能影響人的鼻腔和味蕾,同時消化道引起的難受、惡心,也會影響食欲。另外,一些病人存在心理問題,對醫院的飯菜非常抵觸。
與之相對的,則是在對抗新冠肺炎過程中,營養攝入的重要性。最終能戰勝病毒的,仍然是病人自身的抵抗力。丁新民表示,雖然醫生會想辦法通過其他方式,為病人補充蛋白質、脂肪等物質,但在恢復階段,進食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
“我知道你們很難受,但還是要努力吃飯。”丁新民和許多患者都說過這樣的話,王先生是其中最遵從的人之一,從最開始半份飯菜要斷斷續續花一個小時才能吃完,到現在一日三餐幾乎顆粒不剩。“這是一件非常需要毅力的事情。”
王先生還努力遵守著醫生對手機使用上的建議,每天只是早晚各一次用手機和家人聯系。丁新民希望患者們能夠盡量少使用手機,一是耗費精力,而且網上的各種信息也會成為一把“雙刃劍”,“一些患者看到了情況不好的病例,就會對照自己的狀況,情緒越來越差。”
除此之外,王先生在治療上的配合度也非常高。吸氧時,他幾乎從不摘掉面罩,這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丁新民說,新冠肺炎病人最需要的就是氧氣上的支持,氧氣以很大流速通過鼻腔時,即使醫務人員幫忙保證潤濕,感覺也不會舒服。“經常有病人,受不了了,就把氧氣面罩給摘下來。”
如今王先生的恢復狀況良好,有時已經可以脫去面罩,獨自去衛生間。丁新民將他視為隔離病房內的“模范病人”,也希望有更多病人像他一樣,用意志力和信心去戰勝病魔。
疫區日記
北京醫療隊的每日一曲
在醫療隊的聯絡群里,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唐子人轉發了那首創作于2003年的歌曲《手牽手》,“非典值班時,我總聽這首歌。”
這是抵達武漢后,唐子人每天保持的習慣,他總會選一首歌曲分享給大家。唐子人相信音樂能產生巨大的力量,也希望把這種力量傳遞給醫療隊的所有人。
唐子人在非典時,首批進入一線,他說自己那時的心理起伏很大。當年,經歷過最初的緊張,兩周后唐子人逐漸平靜,到了一個多月后,疲憊和孤獨再次出現。他打開電視想放松下,里面鋪天蓋地都是疫情的新聞。唐子人開始自我隔離,他努力想讓自己平靜下來,回到住處,他就是看書、聽音樂,“我很喜歡音樂,那陣子把想看的書也都看了。”
如今,唐子人希望用自己的經驗,來幫助年輕隊員渡過心理上的難關。在出發的路上,他就用一句電影臺詞為大家股勁兒,“咱們里面,我會第一只腳踏上武漢,最后一只腳離開,我一定會把你們安全帶回來。”
到了武漢后,他還自掏腰包買來吃的,送去隊員的房間,希望他們回到住地后盡量別再想病房里的事情,“做做運動什么的都行,要有自己的空間。”
文/本報記者 劉汨
攝影/本報記者 高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