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特派員:將技術成果“種”在高原大地
有這樣一群人,扎根在田間地頭,以農民期盼的技術作為科研方向,是農民眼中的“田專家”“土秀才”,他們就是科技特派員……我國科技特派員制度從1999年探索實施至今,以服務“三農”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科技人才為主體、以科技成果為紐帶,數十萬名科技特派員成為農業科技的傳播者、科技創新創業的領頭羊、鄉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我省自2002年開展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以來,立足農村牧區實際,堅持需求導向,踐行科技惠農的初心和使命,用科技特派員的智慧和汗水澆灌產業發展的美好圖景。他們著力解決農民生產經營中的科技難題,不斷提升農民運用適用技能脫貧增收的能力,給群眾帶來獲得感和幸福感。
2019年11月,在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推行20周年之際,為激勵和引導廣大科技特派員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科技部對我省一批科技特派員及組織實施單位予以通報表揚。記者走近他們,聽他們講述堅守初心背后的故事。
讓科學技術“長”在土地里
不管是帶頭科普,還是解決疑難雜癥,“科技特派員”總是活躍在田間地頭,將新技術、新品種、新方法輸送到農村,不斷改變著農村的面貌。
“新時代的科技特派員工作要向精深發展,要讓技術‘長’在土地里,為科技興農富農注入源頭活水。”科技特派員車海忠對記者說。
車海忠是海北藏族自治州農業科學研究所的一名高級農藝師。在這片土地上孜孜耕耘了20年的他,一直扎根農業生產第一線,在海拔3000米藏區開展高寒冷涼地區大棚蔬菜、食用菌栽培馴化研究及青稞、油菜新品種示范推廣等科技服務工作。先后獲得省級科技成果5項,制定農業標準4項,主持申報實施項目2項,發表科技論文5篇;2019年獲得全國農業農村系統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
“讓科技成果造福百姓!”這是車海忠最大的心聲。他成功解決了食用菌栽培技術難題,先后完成平菇、杏鮑菇、雞腿菇、雙孢菇、銀耳等高寒冷涼地區珍稀食用菌的引種和栽培工作,為海北農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特別是銀耳栽培,突破了西北地區無成功栽培的歷史。
足跡踏遍海北州的多個鄉鎮和村落,常年深入村戶田間和大棚溫室,作為一名科技服務人員,車海忠致力于解決農業難題,增加農民收入,圍繞“創新種植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增加農牧收入”這一中心工作,立足優勢,以提高小油菜和青稞生產水平、發展特色種植業為目標,積極推廣糧油新品種,推廣糧油高產栽培技術,開展彩色油菜、藜麥、黑青稞等特色作物資源的搜集、引種和示范展示工作。
從2015年至2019年的5年間,車海忠和他的團隊共建立北青9號、昆侖14號、青油21號等高產優質農作物品種示范點1000畝(每畝≈0.067公頃,下同),高產示范片3000畝,累計示范帶動20000畝以上,示范點片產量平均增產10%以上,新增產值15萬元,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在受援地起到很好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在科技結對精準扶貧,在脫貧攻堅中科技服務效果顯著。
他的電話就是生產技術“114”
從“青雜1號”到“青雜11號”、“互豐010”、“秦雜油19號”、“墾油一號”、“禾油5號”等優質雜交油菜品種相繼選育成功以及栽培技術改進,互助土族自治縣油菜畝產由以前的不足100公斤,到目前的平均畝產250公斤,并很快得到大面積推廣,獲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干旱山區示范推廣馬鈴薯、蠶豆、玉米全膜覆蓋栽培技術,使十年九旱、小麥畝產不足150公斤的干旱山區馬鈴薯、蠶豆、玉米的畝產分別達4000公斤、450公斤、600公斤的高產紀錄,徹底改寫了干旱山區不能種植蠶豆、玉米的歷史。2014-2018年,累計推廣全膜栽培技術138萬畝(1畝≈0.067公頃,下同),僅全膜馬鈴薯推廣90.7萬畝,比露地栽培平均畝增產704.1公斤,增產率達33.8%以上……
成績的背后是科技特派員的付出,王貴全就是默默在幕后服務的技術人員之一。
互助土族自治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王貴全,自選派為科技特派員以來,始終把服務于農業、農村、農民作為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常年奔波在生產第一線,及時把農業科技新成果、新技術推廣應用到生產中,使之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推廣油菜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模式,王貴全有妙招。遇到田間管理不到位,種植戶也不在跟前的情況,他就主動聯系村兩委人員或駐村干部,把技術要點發到手機上,然后通過他們發給農戶,或讓農戶聯系自己,幫助解決遇到的問題。這種課堂在田頭、問題及時得到解決的形式,農民一學就會,一看就懂,一用就有效。
2014年,他在互助縣東和鄉尕寺加村建立旱地油菜機械覆膜穴播千畝示范田。經省專家組全田現場打碾測定產量,15畝高產研究田平均畝產346.7公斤,打破了互助縣油菜生產1998年創造的302.4公斤記錄,旱地油菜高產高效栽培新模式研究取得新突破。2014-2018年累計示范推廣4.85萬畝,通過綠色高產高效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大提升了油菜品質和經濟效益,實現油菜產業扶貧,提質增效。
在互助,王貴全的電話就是生產技術的“114”,每天多達幾十個。通過他的言傳身教、典型示范、普及推廣,2017-2018年創建油菜綠色高質高效47萬畝,新增產量1562.3萬公斤,新增產值7499萬元。建立馬鈴薯種植綜合標準化示范區6030畝,新增產量308.03萬公斤,新增產值277.2萬元,農戶年增收入1139.8元;建立蠶豆種植綜合標準化示范區3200畝,新增產量19.76萬公斤,新增產值94.85萬元,農戶年增收入343.2元。
“我是農民的孩子,作為一名科技特派員,我應當為農民多做些事。未來,我還要和我的團隊、村民們一起抱團前進,把日子越過越紅火。”王全貴用掌握的技術帶動了互助越來越多的農戶創業致富。
省科學技術廳“牽手”農業強服務
科技服務如何“牽手”農業?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我省于2002年被科技部列為科技特派員首批試點的省份之一,我省科技特派員工作經歷了“試點帶動、全面推進”的發展過程。18年間,省科學技術廳積極選派科技特派員到基層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構建了農牧區科技服務新模式,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引領全省農牧區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如今,在青藏高原的田間地頭、工廠企業活躍著一批科技特派員。他們從事著科技成果轉化、優勢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園區和產業化基地建設,把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種”在高原大地……
我省推行科技特派員工作,進一步探索人才、技術及資金等資源面向貧困地區流動,建立并完善全省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形成了“三區”科技人才服務基層的長效機制。同時,我省科技特派員工作以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設為契機,依靠科技特派員主動推送服務,建立了我省農牧區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全面提高了我省農村信息化水平。
據省科技廳農業農村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省累計選派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6525名,舉辦各類培訓班512期(次),培訓農牧民42126人(次),共計支持經費近1.1億元。通過科技服務、農業技術承包、創辦領辦實體以及建立利益共同體等形式,在廣大農牧區基層開展科技創新創業和科技服務工作,為我省的農牧業發展和生產方式轉變發揮了積極作用。全省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工作深入推進,形成了科技特派員“扎根基層、心系群眾、全力扶貧、科技帶動”的良好工作氛圍,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典型人物。
與此同時,省科技廳組織實施“青海省農村主動服務信息網絡技術集成與應用”等科技計劃,建立了1個省級農村科技信息服務平臺,710個村級科技服務站點,實現了我省388個鄉鎮、3829個行政村、490萬畝(1畝≈0.067公頃,下同)耕地、39.5萬農戶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覆蓋。
不僅如此,依托青海省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對傳統農業資源進行資源配置優化,設計開發出農牧區氣象、土壤等農業生產綜合數據庫,建立“專家+科技特派員+農戶”三位一體的農村科技信息主動推送服務模式,引導科技特派員利用系統建立的多種服務通道,將農業技術、市場動態、供求信息、價格信息、農資信息等農業信息準確及時地推送到農戶手中,極大地提高了科技特派員服務效率和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
科技特派員祁生蘭,自2003年就一直為大通回族自治縣斜溝鄉服務,隨著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的建成使用,祁生蘭對農戶的服務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她介紹,及時用手機短信等形式將農作物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農產品市場價格、新政策等信息發送給農戶,對農戶在生產中遇到的實際難題,利用手機APP及時進行解答,讓農戶在第一時間進行防治,減少損失,效果非常明顯。“近些年,我們通過農村信息服務平臺每年群發種植技術、農資等信息100多條,有力推動了農牧業新技術、新成果在服務地的推廣應用。”她說。(宋翠茹)
加載中... 視頻 直播 美圖 博客 看點 政務 搞笑 八卦 情感 旅游 佛學 眾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