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吉林2月12日電 (蒼雁 石洪宇)一輛開著車窗的120急救車在東北寒冷的午夜街頭行駛了十幾天。防護服里穿著一件襯衫的許之柱一直在這樣的午夜里“兜風”。往往急救車開到醫院時,他凍僵的雙手已經解不開防護服了。
34歲的許之柱是一名門診室醫生,他所乘坐的急救車是一輛特殊的“轉運車”,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當下,承擔的任務是轉運發熱病人和確診、疑似患者的密接人員。許之柱所在的吉林市昌邑區醫院是2019年重建的“年輕”醫院,醫護人員大多是“90后”。
接送轉運人員 吉林市昌邑區醫院供圖“防護服很瘦,所以里面的衣服不能穿太厚,只能穿一層薄薄的小衫。而且為了防止交叉感染,轉運車里不僅不能開空調,還要開窗通風。”許之柱說,一般完成一次轉運,需要4個小時左右。“為你我受冷風吹。”許之柱和同車的護士要在寒冷的街頭吹風。
疫情發生后,這支抗疫一線的轉運隊在第一時間組建。“轉運隊一共分四組,由我們的醫護人員組成。為了完成轉運任務,我們已經暫停了所有科室的接診,全力負責轉運發熱病人。”吉林市昌邑區醫院院長趙強說,全院醫生目前停止看病,只負責轉運。
發熱患者大多在夜間發病,所以轉運隊時常要在夜間出行。轉運結束后回到醫院,還要進行車輛的消毒。
接送轉運人員 吉林市昌邑區醫院供圖“發熱人員和確診、疑似患者的密接人員,需要轉運到當地的定點醫院收治。”趙強說,轉運小組的醫護人員都很年輕,“90后”更是生力軍。“我們醫院一共有47人,平均年齡30歲左右,此次轉運任務全院幾乎傾巢出動。”
截至目前,這支特別的轉運隊已出動救護車70余次,轉運隔離密接人員28人,接診發熱患者12人。
35歲的李洪新在一天里接到了14個轉運任務。“有的密切接觸人員很不配合隔離觀察,他們認為自己不發熱,不需要被隔離。”轉運過程中,隨車的醫護人員甚至要承受半個小時的“謾罵”。“我們就用專業知識跟他對聊,聊著聊著,他還是理解的。”
“這些密接人員自己也很緊張,情緒不好,和他們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里,他們的情緒只能發泄在我們身上。”門診護士長曲慧敏參與轉運一名武漢返鄉人員的母親。“她是突然發熱的,轉運過程中,在車上又出現呼吸困難,情緒壞到要崩潰。”曲慧敏需要一邊對其進行基本的護理,一邊安慰她。
抗疫轉運隊的每一名醫護人員都是24小時待命。“很多時候,轉運患者回來的路上,已經是凌晨了,街上沒有車,也沒有人。”“兜風”的午夜街頭,曲慧敏希望,早日戰勝疫情,讓大家都回歸原本的生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