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長春2月13日電 (柴家權)醫院走廊中,不時出現崔丹和同事們的身影,她們在病房間來回穿梭照看病患。不同的是,她們沒有像以往那樣隔著防護服“喊著”說話,而是用自創的手語進行交流,這個“發明”大大減輕了醫護人員的體力負擔。
崔丹是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的護士,也是該院援助湖北醫療隊護理組第四組的組長。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她將前幾組戰友反映的突出問題都記在了本上。
“醫護人員穿著厚重的防護物品,說話太多,就會產生嚴重的憋悶感,時間一長,容易發生缺氧等問題”“病房走廊通風系統的響聲很大,大家在工作溝通時,需要大聲喊著說對方才能聽清楚,這對體力的消耗非常大”“醫護人員在崗時,需要長時間佩戴護目鏡,語言的交流會使護目鏡起霧,長時間會導致視線模糊不清,影響正常工作。”
看似不相關的幾個問題卻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崔丹“對癥下藥”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少用語言交流。
面對疫情、面對重患,在護理工作中不進行交流是不可能的。平時就愛琢磨、善于總結的崔丹想到用肢體動作代替語言交流,一定會破解這個問題。她興奮地叫來全組人員,把自己的想法第一時間和她們分享,沒一會兒,大家齊心協力就研究出了自創的五組手語。
“你現在好嗎”“我很好”“我有些不舒服”“我有點缺氧”“我有事情要說”……代表著不同含義的手語被大家創作出來。崔丹表示,自創手語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希望通過這種方法讓醫護人員每天都精神飽滿,用最佳的狀態參與到這場戰役中。
輪到崔丹的第四組進病房了,她們帶著特別的“語言”走進療區。四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走廊是相對安靜的,除了醫護人員匆忙的腳步聲、監視器的提示聲、通風設備的響聲之外,少了醫護人員的交流聲……
崔丹介紹,用手勢交流,醫療隊的隊員將更好地保存體力,增加工作效率。“以后我們可能還會根據工作內容繼續增加手勢,也希望通過這個小創意,對其他的前線醫務工作者有所幫助。”崔丹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