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分析師徐彪
摘要
核心觀點:
2月13日(北京時間) MSC官網公布季度調整名單,2月28日收盤生效。其中,MSCI中國全指數中新增9個成分股:金山辦公、京滬高鐵、瑞幸咖啡(ADR)、中國人保、上海萊士、深科技、通富微電、滔搏(港股)、再鼎醫藥(ADR);刪除美的集團、趣店(ADR)以及首控集團(港股)三只個股。MSCI中國A股在岸指數新增6個成分股:金山辦公、京滬高鐵、上海萊士、深科技、天風證券以及中天金融,沒有刪除個股。
A股在完成了MSCI“三步走”的擴容后,未來一段時間有可能處于納入“空檔期”。而節后市場大幅波動,截至2月12日北向資金卻大幅流入近300億。本文討論幾個問題:
(1)全口徑下,外資持股的真實規模占比,及未來提升空間有多大?
(2)臺、韓MSCI納入“空檔期”,外資流入的趨勢如何?
(3)外資進入臺灣市場后,投資風格和行業選擇的“變遷史”。
(4)結論:A股MSCI納入“空檔期”, 外資流入趨勢和投資風格的推演。
1. 外資持股的真實規模及未來提升空間有多大
1.1. 全口徑的外資持股占比有多少?
央行最新的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A股市值的比例為2.92%。這個數據遠低于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外資持股比例,比如韓國的34.7%(市值占比,股權占比為14.7%)、臺灣的38.3%(市值占比,股權占比為27.4%)、日本的29.1%(股權占比)。
但市場的疑慮在于A股的外資持股比例2.92%并不能真正反應外資持有的中國上市資產的比例,因為中國很多優質資產在港股市場和美股市場上市。
在這里,我們重新計算一個寬口徑的外資持股比例,具體做法是:(1)將港股的中資股(H股、紅籌股和中資民營股)以及美股中概股的外資持股市場,與A股的外資持股市場加和,計算整體中國上市資產的外資持股市場;(2)而中資股和中概股的外資持股市場,采用個股前十大股東中的外資股東的持股市值加總進行粗略估算。
截止目前,A股、港股中資股、美股中概股的外資持股市值分別為1.77、2.92、1.88萬億人民幣,外資持股占比分別為2.9%(按A股19Q3市值計算)、9.2%和14.2%。
外資持有中國上市資產(A股、港股中資股、美股中概股)的總市值為6.57萬億人民幣,持股占比為5.8%。可見,以寬口徑計算的外資持股占比依然小于日韓臺的外資持股比例,未來外資持股比例繼續提升的趨勢比較明確,而份額的提升主要在A股市場。
1.2. 外資配置A股的長期增量空間
2019年,A股納入MSCI已完成“三步走”的擴容,目前A股在MSCI全球市場指數和MSCI新興市場指數里的比重分別達到0.5%和4.0%。
若未來A股納入MSCI的比例進一步提升至50%,則A股在MSCI全球市場指數和MSCI新興市場指數里的比重將達到1.2%和9.4%,總增量資金約1.73萬億人民幣。
若100%納入,則A股在MSCI全球市場指數和MSCI新興市場指數里的比重將進一步提升至2.4%和17.2%,總增量資金約3.2萬億人民幣。
1.3. 海外典型的共同基金買了多少A股?
2019年,隨著A股納入MSCI“三步走”的完成,A股在MSCI全球市場指數權重占比也達到0.5%,而外資持股占A股總市值的比重也由年初的2.22%提升至2.92%。
那么,當前海外主動權益基金已買入多少比例的A股,是否還有提升的空間?這里,我們以官方公布數據比較詳實的JP Morgan、普信基金和富達基金為例,計算A股在其權益資產中的占比。
對于JP Morgan:A股持倉市值占凈資產比重為0.82%。JP Morgan旗下持有A股的基金主要有6支,A股持股市值合計8.7億美元,占凈資產的0.82%,高于A股在MSCI全球指數中的權重(0.5%),但低于A股在MSCI全球+新興市場的加權配置比重(1.7%)。
對于普信基金:A股持倉市值占凈資產比重為0.47%。普信基金旗下持有A股的基金主要有8支,A股持股市值合計0.97億美元,占凈資產的0.47%,小于A股在MSCI全球市場指數的權重(0.5%),以及A股在MSCI全球+新興市場的加權配置比重(1.7%)。
對于富達基金:持有的中國上市資產主要是港股中資股和美股中概股,較少直接持有A股上市公司,除了茅臺等消費大藍籌。
總結而言,隨著A股逐步納入MSCI,國外共同基金(JP Morgan、普信等)持有A股的比例目前仍小于A股在MSCI全球+新興市場的加權配置比重(約1.7%)。未來即便A股納入MSCI的比例短期不提升,A股部分優質資產的高盈利能力和回報率的優勢,也會吸引更多海外主動型共同基金繼續增加A股配置。
2. 臺韓MSCI納入“空檔期”,外資流入趨勢如何?
在第一部分,我們主要討論外資持股的真實規模,以及未來提升空間有多大。在第二部分,我們進一步討論:臺灣股市和韓國股市在納入MSCI空檔期,外資是否會持續流入,以及會購買哪些資產,對當前A股市場有什么啟示。
從臺灣和韓國股市的MSCI納入進程來看:
臺灣股市納入比例從0%到100%經歷了10年:1996年9月3日按50%比例首次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2000年6月1日比例上調至65%,2000年12月1日比例上調至80%,2005年5月例上調至100%。
韓國股市納入比例從0%到100%經歷了6年:1992年1月7日按20%比例首次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1996年9月3日比例上調至50%,1998年9月1日比例上調至100%。
2019年,A股納入MSCI已完成“三步走”的擴容:5月,將中國大盤A股納入因子從5%提升至10%,同時,以10%的納入因子納入中國創業板大盤A股;8月,將大盤股納入因子從10%提升至15%;11月份,將中國大盤A股納入因子從15%增加至20%,并首次納入中盤股(納入因子從0%提升到20%)。之后,MSCI的納入因子的提升可能告一段落。那么,在納入“空檔期”,外資會有什么樣的行為表現?
2.1. 臺股:MSCI納入“空檔期”,外資持續帶量流入
臺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前后經歷了十年,期間外資持股比例從7.0%升到18%。第一步:1996年9月3日,納入比例50%,1996年末外資持股占比8.7%;第二步:2000年6月1日,納入比例65%;第三步:2000年12月1日,納入比例80%,2000年末外資持股占比8.8%;第四步:2005年5月,納入比例100%,2005年末外資持股占比18%。期間,第一步到第二步,時隔4年;第四步到第五步,時隔5年。而這個過程,也是伴隨著臺灣對外資投資額度、個股投資額度上限、外資資質要求等限制的不斷放開。
在這期間,我們觀察到幾個現象:
(1)MSCI納入比例提升期間,臺股的外資持股占比持續提升。特別是在納入因子由80%提升至100%的五年中,外資持股占比持續快速上行。
(2)在96-00和01-05年兩段“納入空檔期”,外資凈流入額持續為正。期中,96-00年,外資凈流入5642億新臺幣,持股比例由8.7%到8.8%;01-05年,外資凈流入18870億新臺幣,持股比例由8.7%到18%。
(3)外資流入并非脈沖式,納入期間整體流入節奏表現平穩,且凈流入的峰值并不一定發生在納入比例提升當年。98、00和02年這三年流入金額較少,主要是由于當年的指數跌幅較大,分別下跌了-21.6%、-43.9%、-19.8%。
(4)100%納入后,外資持股比例有逆周期特征;且每年資金流入金額通常為正,僅在市場大跌時才為負,外資對市場表現出穩定器的作用。比例提升至100%后,外資持股比例繼續提升1-2年,之后維持相對穩定,且有逆周期特征,即:市場下跌時持股比例上升、市場上漲時持股比例趨于下降。而資金流入金額每年通常都是正的,表現相對平穩,除非在08、11、18年市場大跌時才有明顯流出(但此時的持股比例仍在提升)。
(5)匯率的影響:MSCI納入期間,外資持股比例基本不受匯率波動影響,期間臺幣是貶值趨勢,而外資持股比例持續上行;納入比例提升至100%后,外資持股比例的短期波動會受匯率影響(升值時持股比例上升、貶值時下降),但波動幅度不大。
2.2. 韓國:納入期間及隨后三年,外資每年持續凈流入
韓國股市納入MSCI比例從0%到100%經歷了6年:韓國設立QFII制度時,外資持股比例限制為10%,1992年1月7日按20%比例首次納入;1993年實現資本項目自由兌換;1996年9月3日比例上調至50%,金融危機后全面放開外資準入,1998年9月1日比例上調至100%。韓國市場在MSCI納入期間,外資的表現與臺灣市場類似。
在這期間,我們觀察到幾個現象:
(1)與臺灣市場表現類似,外資流入并非脈沖式,納入期間(92-98年)外資持續流入,且比例提升至100%后,外資還將繼續流入一段時間(3年,99-01年)。
(2)在納入期間,外資每年的買入額均為正,且金額的大小與指數呈現一定反向關系。即市場下跌時外資買入金額加大,上漲時買入金額減少。
(3)在納入比例提升至100%后的第四年開始(02年之后),外資有進有出。02-09年表現出一定的逆周期特征,10年至今,韓國綜指波動幅度較小,外資股的市值占比維持在32%的中樞波動。
(4)在完全納入MSCI后,韓國股市和美國股市的同步性大幅提升。76-98年,韓國綜指與標普500的相關系數+0.58;98年之后,相關系數提升至+0.71。臺灣股市也有類似的特征,76-05年,臺灣加權指數與標普500的相關系數+0.70,05年之后,相關系數提升至+0.88。
(5)匯率的影響:在納入比例提升至100%后,韓國外資持股比例的短期波動也會受匯率影響,呈現一定反向波動的特征,升值時持股比例上升,貶值時持股比例下降,但幅度都不大。
3. 外資進入臺灣市場后,投資風格和行業選擇的“變遷史”
外資持續流入,其行業配置和選股風格有何特點?由于韓國的歷史數據較難獲取,這里我們主要分析了臺股市場的外資風格。
從產業結構看,臺灣的產業結構顯著的偏向電子產業(電子零組件、計算機及電子產品等),其工業產值占比達32%。90年代以來,這個比例快速提升,相應地,其他工業(比如食品、塑料、汽車、電氣設備)的占比持續回落。
與此同時,外資的持股行業也顯著偏向電子產業,如半導體、其他電子、電子工業、電子零組件等。但事實上,拉長時間看,外資的持股行業偏好并非始終如一,而是隨著產業結構的變遷而調整。2010年以前,傳統行業(如水泥、航運、汽車、塑料、鋼鐵、紡織等)的持股占比相對其他行業比較高,但在2005年之后,傳統行業的持股占比很少再進一步提升,外資增持的份額集中在電子相關產業。
從臺灣市場外資具體的持倉個股來看:
(1)重倉個股大部分是大市值、高ROE的行業龍頭。比如臺積電、鴻海、聯發科、大立光、日月光、臺達電、臺塑、統一、臺化等。
(2)對估值沒有明顯偏好,重倉個股平均估值通常高于全市場平均。說明外資對估值的容忍度較高,估值并非配置的首要考慮因素。
(3)MSCI納入階段,大多數個股配置比例趨勢性提升(被動);MSCI納入完成后,持股比例與盈利變化趨勢較一致(主動)。說明外資仍是偏好產業趨勢向上或者盈利較穩定的公司。
總的來說,外資對行業配置有側重(經濟主導產業),個股配置選擇各行業的龍頭(大市值、高ROE),對估值的容忍度較高(估值有溢價),且持股比例與盈利變化趨勢較一致(偏好盈利穩定或產業趨勢向上的公司)。
4. A股MSCI納入“空檔期”,外資流入趨勢和投資風格推演
往前看,A股在MSCI納入比例提升至20%后,在未來一段時間有可能處于納入“空檔期”。參考海外市場的表現,A股市場可能表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1)長期看,外資持股占比將趨勢性提升。當前外資持有中國上市資產(A股、港股中資股、美股中概股)的總市值為6.57萬億人民幣,持股占比為5.8%;遠低于韓國的34.7%、臺灣的38.3%、日本的29.1%。A股在MSCI全球市場指數權重占比0.5%,若100%納入,則比重將提升至2.4%,總增量資金約3.2萬億人民幣。而目前,國外共同基金(JP Morgan、普信等)持有A股的比例仍小于A股在MSCI全球+新興市場的加權配置比重(約1.7%)。未來A股的外資持股比例會有一個持續提升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也需要資本市場開放、市場制度與國際接軌等制度因素的配合。
(2)納入“空檔期”,外資大概率持續流入,且節奏較均衡。不管是韓國市場還是臺灣市場,外資流入并非在MSCI納入比例提升當年脈沖式流入,而是在這期間每年都有資金持續流入。納入比例提升至100%之后,外資還將持續流入2-3年。
(3)外資對市場有穩定器的作用,逆周期特征。臺韓市場在MSCI納入比例提升至100%后,外資持股比例有逆周期特征,即:市場下跌時持股比例上升、市場上漲時持股比例趨于下降。另外,外資流入金額每年通常都是正的,除非在年市場大跌時才有明顯流出(但此時的持股比例仍在提升)。
(4)納入期間,外資持股比例受匯率影響小。參考臺韓市場,MSCI納入期間,外資持股比例受匯率波動影響較小,大概率維持向上的趨勢。而在納入結束后,外資持股比例的短期波動會受匯率影響(升值時持股比例上升、貶值時下降),但波動幅度不大。
(5)外資對估值的容忍度較高,對業績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更關注。外資對行業的配置側重于當時經濟的主導產業,個股配置則選擇各行業大市值、高ROE的龍頭,且持股比例與盈利變化趨勢較一致,對業績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更關注。
(6)A股與美股走勢聯動性加強,進一步帶來A股估值體系的國際化。由于發展階段不同,發達經濟體的股市的估值水平并不一定能直接用來指導A股估值,但成熟行業的“穩態”盈利水平可以用來作為估值定價的錨。比如,美股市場的軟件和計算機服務、硬件與設備,歷史的ROE中樞大概位于20%上下,進而可以用來確定我們三階段估值定價模型中的永續增速水平。對此,我們后續將會進一步討論。
(7)產業趨勢和個股行業地位(對應到報表上,就是業績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是外資配置首要考慮因素,長期來看消費(中國優勢產業)和科技(新的產業趨勢)將更受青睞。外資行為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產業趨勢的發展而變化。國內巨大的消費市場以及人均消費水平的提高,使得消費行業獲得長期成長的空間,消費藍籌長期是外資配置的核心資產。另外,科技產業趨勢是未來幾年最重要的主線,5G、新能源汽車等產業趨勢的興起,將帶來ToC應用端(云游戲、VRAR游戲)、ToB應用端(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逐步落地,產業鏈將衍生出更多的投資機會,但最終能在業績層面持續體現的公司是少數,這也有待市場長期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