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剎那”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詞匯,在名家筆下浪漫又深刻。
如白居易的:“恨僧祇長,歡榮剎那促。”又如朱自清的“要體會的是剎那間的人生,不是上下古今東西南北的全人生!”
“剎那”原是梵語,意譯是“須臾”、“念頃”,也就是一個心念起動的時間長度,用一個漢語單字來表達,就是“念”,意思是瞬間——時間的最小單位。
那么一“剎那”到底是多長呢?讓我們回到佛教經典著作中,看看各部經論是如何界定“剎那”的。
1
據《俱舍論》卷十二記載,一百二十“剎那”為一“怛剎那”(梵語音譯,下同),六十“怛剎那”為一“臘縛”(又作“羅預”),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也有譯作“須臾”),三十“牟呼栗多”為一“晝夜”。因此,一“剎那”約相當于我們今天時間單位的0.013秒。
2
二、據《摩訶僧只律》卷十七記載,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豫”(臘縛),二十“羅豫”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因此,一“剎那”約相當于我們今天時間單位的0.018秒。
3
三、也有經論中說,一“剎那”與一“念”不同。據《仁王經》卷上“觀空品”記載,九十“剎那”為一“念”;據《往生論注》卷上記載,六十“剎那”為一“念”。
4
四、據《大智度論》卷三十與卷八十三記載,六十“念”為一“彈指”;據《俱舍論》卷十二記載,六十五“剎那”為一“彈指”。
5
五、佛經中有其他時間概念,也可以來衡量“剎那”。在《大般若經》卷三四七中,按照順序介紹不同時間概念,從“一日夜”、“一日”、“半日”、“一時”、“食頃”、“須臾”、“俄爾”到“瞬息頃”,一“剎那”大約相當于一“食頃”(如早食之前或早食之間)的時間長度。
6
六、另據《仁王經》卷上“觀空品”記載,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往生論注》卷上記載,一“剎那”有一百〇一“生滅”。
此外,一“剎那”之間的生滅,稱為“剎那生滅”或者“剎那無常”。當前的一“剎那”稱為現在,前一“剎那”稱為過去,后一“剎那”稱為未來,這叫“剎那三世”。
圖片來源丨十愿百科
攝影丨孟和德力根